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从无到有”)这个西红柿是有毒还是没毒,我怎么才能知道?认识实践

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第2课)实践、认识、真理(第4课)联系、发展、矛盾、创新(辩证否定)(第3课)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社会规律、人民群众(第5课)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第6课)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钰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

谈谈你对你朋友的看法主体客体感受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善良幽默聪明可爱能干乐于助人真诚

一、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含义: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

红红的圆圆的甜甜的脆脆的水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苹果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课堂探究探究任务:请描述你看到的事物

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区别:(2)联系:

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感性认识内涵形式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苹果的整体认识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1)区别:

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概念:如苹果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判断:如苹果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苹果中矿物质元素及维C,可以推理出苹果对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理性认识内涵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1)区别:

一、认识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区别:(2)联系: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发展、深化依赖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例:看见苹果落地,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认识的低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误之分,不能说哪个更重要苹果是红色的对苹果的整体认知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苹果中矿物质元素及维C,可以推理出苹果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我们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书上告诉我们的吗?

请结合以下诗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实践

二、实践

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1)图片中是谁在从事活动?(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人改造客观世界意识指导下的物质性活动《种地吧》综艺节目

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主体:人是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方式(不是认识世界)≠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性质:是物质性活动≠主观思维≠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言论)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