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开题报
告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医疗的水平产后
抑郁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他并不属于精神病只是属
于抑郁症的一种这种患者的症状一般是:有很长时间的情绪不高
涨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
“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和
其他的人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办法去和他正常的去交流所以
患者经常的会感到生活很没有兴趣没有好的心情经常性的为了一
点小的事情会和别人发脾气所得这种病的人也能知道自己在情绪
上是不好的但是再发脾气的时候总是认为是别人的原因并不是自
己的原因产后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属情绪障碍引发的
精神疾病其发病率为10%-15%。产后抑郁是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
郁症状群可持续数周。对于初产妇是一个应激因素由于社会角色
的完全改变;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容易超越正常界
限造成病理性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易激
惹等。采取心理护理对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积极效果。长期以
来国内将产后抑郁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放在加强护理管理上忽视
了对病人的全面评估。仅凭护士个人经验来进行对于产后抑郁患
第1页共7页
者心理进行护理受判断者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产后抑郁患者
心理的评估出现一定的局限性[3]。虽然已经有很多的有关的学者
对于产后抑郁患者心理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
究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没有采用相关统计的方
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不能够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为了保障产妇安
全渡过产乳期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必须对抑郁的产妇进行心理护
理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为了进一步探讨产后
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
孕妇产后抑郁患者进行护理具有一定的现实的实际的作用。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
探索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本文的研究的目标:
对于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对于产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三、关键词及定义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
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
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
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
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
第2页共7页
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
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
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
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理: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
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
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
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
体验。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
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
情、意。
四、文献回顾
薛海英(2021)认为:抑郁患者往往与居住环境、失眠、早
醒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痛苦有关。严重失眠、早醒会影响病人生
活质量加重病情的发展。要随时评估病人的睡眠情况并了解失
眠、早醒的原因。若因环境改变或一时间的苦恼而造成的失眠可
通过与病人交谈缓解其心理不适感无需用药。其他原因引起的失
眠则应针对原因给予相应措施以增进病人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常孟春(2021)认为:抑郁患者大多出现食欲减退故应根据
病情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可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提供家
庭式饮菜增强食欲并注意饮食卫生创造洁净的饮食环境。
第3页共7页
原鸿(2021)认为:产后抑郁是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症
状群可持续数周。对于初产妇是一个应激因素由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