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技术标准.pdf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次

1总则3

2术语4

3技术指标8

3.1室内环境参数8

3.2建筑碳排放指标8

3.3区域碳排放指标10

4建筑降碳设计13

4.1建筑设计13

4.2围护结构15

4.3机电设施17

4.4新型供配电18

4.5可再生能源利用19

4.6监测与控制20

5区域降碳设计22

5.1规划与设计22

5.2智慧区域25

6低碳建造27

6.1施工管理27

6.2施工措施27

6.3拆除与回收28

7低碳运行29

7.1一般规定29

7.2调适和维护29

7.3低碳运行管理30

7.4低碳行为32

8检测与判定33

8.1一般规定33

8.2检测与监测33

8.3核算33

8.4判定34

9碳抵消36

附录A建筑碳排放指标计算37

附录B建筑碳排放指标计算报告书39

附录C区域碳排放指标计算45

附录D区域碳排放指标计算报告书49

引用标准名录54

1总则

1.0.1为实现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发展可再生能源和零碳能源建筑应用,引导建筑

和以建筑为主要碳排放的区域逐步实现低碳、近零碳、零碳排放,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与既有改造的低碳、近零碳、零碳建筑与区域的设计、建造、运行

和判定。

1.0.3低碳、近零碳、零碳建筑与区域的设计、建造、运行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2术语

2.0.1低碳建筑lowcarbon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

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符合本标准第3.2.1、

3.2.2条规定的建筑。

2.0.2近零碳建筑nearlyzerocarbon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

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符合本标准第3.2.3、

3.2.4条或8.4.6条规定的建筑。

2.0.3零碳建筑zerocarbon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

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在实现近零碳建筑

基础上,可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等碳抵消方式,符合本标准第3.2.5条或8.4.7

条规定的建筑。

2.0.4全过程零碳建筑wholeprocesszerocarbonbuilding

在满足零碳建筑技术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低碳建材、低碳结构形式和材料减量化设

计,可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等碳抵消方式,建筑建材、建造和运行全过程的总

碳排放量不大于零的建筑。

2.0.5基准建筑referencebuilding

用于计算建筑降碳率的标准比对建筑。

2.0.6区域district

以居住、办公、医疗、商业、教学等功能为主且具有清晰物理边界的地理范围。

4

2.0.7低碳区域lowcarbondistrict

综合考虑区域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能源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优化区域

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统筹降低区域用能需求,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蓄能、碳汇,

实现年运行碳排放符合本标准第3.3.1

文档评论(0)

pvg-sh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