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文化 课件.ppt

儒家传统文化 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熹的影响

1、以五常为天理论证了封建纲常秩序的合理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维护巩固了明中叶以前的封建制度。2、空谈义理性命,“明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农民造反一律视为“犯上作乱”;……3、《四书》集注在训诂学上有可取的价值,但元明两代为科学考试的内容和标准答案,非朱注观点,视为异端。4、朱熹以理说天,理气相融,注重理性和思辩,排除了天的意志和神秘性。朱熹重现世,批判了佛学的空无和轮回说,并用科学知识阐发了天体变化和大地变动,接触到对立统一规律,富有辩论的科学道理。5、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观点,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朱程以理为本体,肯定了理的客观性和人认识理的可能性,是一种道德实践哲学。王阳明以“心”为本体,以心为天地万物的主宰,从主体的角度观照万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行为的能动性。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王阳明心学——致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良知存在于人心,是本体,无待于外。致良知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强调伦理学的意志自律原则上,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自我意识。王阳明与朱熹一样,仍是以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鼓吹“存天理,去人欲”。适应明中叶以来社会氛围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主体意识的觉醒),从人的能动性上顺次展开他的宇宙论(心即性)认识论(知行合一)价值主体论(致良知),从而否认了用外在规范来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是对朱程理学的反叛。朱程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王学将哲学重心从外在“天理”规范秩序转向人的主体,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清代儒学清代儒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起十七世纪早期的明清之交,下迄1911年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历时近300余年,其间大致可划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和晚清四个阶段。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封建制已经日渐衰落,新的社会制度的因素正在萌发。在这种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匡时济世、通经致用的清代儒学呈现出由性理之学转向考据之学、崇实黜虚、注重启蒙的特点。一、实学兴起中国实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而狭义实学则是指发韧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居敬主静、明心见性的理学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清初实学在力矫晚明陋习的基础上,变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实证,弃独断臆想,把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的众多实际领域,如天文、地理、九经、诸史、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等。清代实学产生于明清之交,在痛定思痛中高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清代儒学的历程。颜李学派、浙东史学、特别是在晚清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晚清儒学,都从清初的实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动力。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评价——“亭林在清学界之特别的位置,一曰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物条理。二曰开治学方法,如勤搜资料,综合研究,参验耳目闻见以求实证,如力戒雷同剿说,如虚心改订不护前失之类皆是。三曰开学术门类,如参证经训史迹,如讲求音韵,如述说地理,如研精金石之类皆是。独有生平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因政治环境的压迫,竟没有传人。他的精神,一直到晚清才复活。至于他的感化力所以能历久常新者,不徒在其学术之渊粹,而尤其在人格之崇峻。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梨洲之学,以王阳明之学为根底,对“致良知”有一种新解释:“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是非。”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一代求实学风成为清代史学之祖。批判宋代理学空谈性命,不以《六经》为根柢,“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俗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哲学上,主张气本论,认为“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在理心关系上,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力主“心即气”的观点。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喜言哲理,但反对玄虚空谈,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己任,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88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