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儿童学习兴趣促进方法研究》成果报告
一、本项研究的起因
(一)研究问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1.兴趣——是人们对某物或者某事喜好而表现出的心理反应。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
种事物或活动并力求参加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包括已有的兴趣和后天培养的兴
趣。
2.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
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儿童兴趣”的研究,数千年以来,人们对兴趣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无论
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在美国教育界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提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还有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都证明了兴趣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它们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美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学习历史
创设情景,提高兴趣。如鼓励学生自己参与;组织学生调研、辩论;指导学生自编历史
剧本,自导、自演历史剧等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增强好奇
心,让历史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在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部分省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教师教学
与学生学习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情景教学、实
践的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在各地有不少教师开始在教学注
重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关发祥老师提出了六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
法:(1)教给学生巧记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再去摸索、创新。(2)通过活动
课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3)表演情景剧。(4)构建平等、民
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5)学会赏识、善用鼓励。(6)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1
总之,上述做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的现象,也因此受到了
推介和赞赏。这些研究与实践,都为“儿童兴趣促进方法研究”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厚实
的发展基础。
(三)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问题提出背景
儿童是天生探寻者,他们对周围环境、每天发生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成人对
他们养成探求各种现象的习惯,他们长大之后将会成为知识的探求者、科学的研究者。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部分学生越来越失去了课堂教学中的各
种乐趣。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出现了“教师课上满堂灌,学生课下
使劲背,考后全忘记”的局面,教师深感课堂“死气沉沉如枯井”,学生失去了对学习
的兴趣,甚至失去了人所固有的灵性,这些与当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
展的素质人才相去甚远。如果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必然会影响教育教学,无法提高儿
童的素养。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并力求参加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
向,包括已有的兴趣和后天培养的兴趣。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
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
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
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深处形成最优
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状态,自发地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全
身心参与学习,投身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和技术支持。
要改变这种状态,涉及因素很多,但对小学教师来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
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应该担负的重要责任。
(四)研究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一条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
之一”。
3.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兴趣,就肯用
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