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四变”主体德育工作模式 .pdfVIP

“三性”“四变”主体德育工作模式 .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性”“四变”主体德育工作模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必将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

响。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概莫能外。面对新时代,

如何把握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极为迫切和需要了。

我们提出“主体参与性教育模式”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订出

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

就可以使学生服服贴贴,德育成了高压式教育。

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

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

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

3.单向灌输。具体表现在: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

道德品质教育作为某种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理论体系来介绍,而不是

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素养、内在信念上下工

夫。二是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道德对学生的外

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

的内在要求。

二、德育主体思想的接受

1.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思想愈来愈为人接受。我们知道,德育

过程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

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

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此,没有后者就会使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

者的思想品德。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

程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能动的,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在

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

教育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

成为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

效。

2.现代道德教育改革成为成为教育主流。从全球范围看现代道德

教育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尽管学源林立,模式纷繁,但其核心无一

不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与素质。英国威尔逊·马库菲尔的德育主张与实验、瑞士皮亚杰的

“活动德育”、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会儿童学习”与“自我

教育”等等,都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强调学生的

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与活动。

3.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实效模式。社会的发展要求学

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主

体参与性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实验中,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方

法、途径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做到“三性”“四

变”。

三、“三性”“四变”主体德育工作模式

“三性”是指德育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以适应教育

和学生的发展要求。

1.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学

校活动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

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

2.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

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

3.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走路,引

导学生自主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变”是改变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方法,具体如下:

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

体意识”是指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

的价值。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

作出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主体意识。二

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我们开展“争当小主人”

的活动,试行“干部轮换制”,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

值的尊严。三是引发需要。我们在教育中一改过去教师以权威身份

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努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满足学

生的正当需要,如成功欲,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这些措施极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

每一项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

2.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学校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园内

进行“温室育苗”,而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校园,变封闭型教

育为开放型教育。

一是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二是建立基地,拓宽育人渠道。三

是聘请校

文档评论(0)

155****33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