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版试卷.pdfVIP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版试卷.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

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

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

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

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

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

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

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

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

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

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

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

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

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

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

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

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

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

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

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

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

的阐释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

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

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

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

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阐释,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

了指导思想。

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

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

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

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

极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成果,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

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

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

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

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

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

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括。

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

文档评论(0)

137****97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