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 .pdfVIP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 .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

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

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下面就是课件网WTT整理的有关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范文5篇,。

《咬文嚼字》教案1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p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p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___年

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

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

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第1页共31页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

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

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

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

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

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

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p课文:

(一)分析^p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

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

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p,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

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

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2页共31页

(二)分析^p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

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

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

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

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文档评论(0)

153****32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