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PAGE/NUMPAGES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20梦回繁华
课时训练
1.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
A.汴梁(biàn)拓展(tuò)题跋(bá)
B.擅长(shàn)跋涉(bá)竹篙(gāo)
C.檀(tán)田畴(chóu)冗长(chén)
D.岔道(chà)遒劲(qiú)城郭(guō)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初春的寒冷。()
(2)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3)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公里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
阅读课文,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6.赏析下列句子。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2)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里送炭的毛驴驼队。
课时训练答案
1.C(冗长rǒng)
2.(1)春寒料峭(2)摩肩接踵(3)络绎不绝
3.D(A项中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中,“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C项中,“避免不再发生”指的是“一定让它发生”,属双重否定使用不当。)
4.A[此题运用排除法,⑤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先,排除B、C两项。=6\*GB3⑥与=7\*GB3⑦的排序根据①可得: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即可得到答案是A项。]
5.B(画中巍峨的城楼及城门内外繁华热闹的景象,并不是这幅图最高潮的地方。)
6.(1)列举一系列的数字,体现了说明的真实性,又从另一侧面写出了《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面的宏大。
(2)环境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年-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 倒数 教案.docx
- 2024年-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布谷鸟》微教案.doc
- 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doc
-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圆——圆的认识(一)》同步检测2(附答案).doc
-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练习题.doc
-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题.doc
- 2024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6.4 练习十八.docx
-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的范围》同步检测2(附答案).doc
-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赠言》教学反思.docx
- 2024年-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课时测评unit 1《Hello》PartA及答案 (2).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