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性问题”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doc

“同质性问题”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质性问题”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

摘要:课题组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共性心理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招募同一类型的学生,开展“同质性问题”学生系列团体辅导课程。部分课程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家长、学生、教师多途径参与的模式,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发展性的问题。研究中进行充分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创新。

关键词:“同质性问题”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一、引言

同质性这一概念源于心理测量学,指在某个心理指标的测量中,所有的测量项目之间的性质具有相似性或者一致性。具体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测量的两个以上的被试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条件或问题,如年龄、性别、能力、家庭构成等,那该被试群体则被视为具有同质性(耿振美,陈伟娟,2019)。当数量较多的学生来参加心理健康课程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重组,组成不同类型的同质性团体,并依据适宜的教学模式设计同质性课程开展教学(王蕾,2020)。同质性课程有独特优势。其一,群体成员的相似性有利于教师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准备更贴合群体成员特点的教学材料(程诚,2021)。其二,群体成员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体验,相互之间容易沟通、共情,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的推进有更为显著的效果(樊富珉,2005)。目前,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和基础的学科或活动课程,大多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多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质性课程体系研究,心理教师专业团队将有着同一类心理问题或发展需求的小学生组织在一起,设计干预性课程方案,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智慧和技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进、补充和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前期调查

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是课题研究中重要的一环。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以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环境下的心理需求情况,课题组成员们以合肥市五所小学11个校区和城郊一所村小4-6年级学生、家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现阶段学生心理状况和需求。问卷调查使用了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睡眠量表(BPSQI)、家庭功能量表、攻击性问卷(AQCV)等。

调查问卷分四部分,共回收有效问卷594份。样本平均年龄11.11±0.868岁,其中四年级157人(占26.4%),五年级223人(占37.5%),六年级214人(占36.0%)。根据几所学校使用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的数据,参照量表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检测标准,对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和各维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检出率的高低排序为: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

(二)调查结论

同质性问题和需求归纳为以下几种:疫情居家出现的亲子关系紧张、情绪表达受挫、面对挫折的能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以及青春期带来的内心冲突等。

(三)课程框架

三、课程实施

(一)对象及时间安排

六项主题根据对应的研究对象,在学生中进行招募。将招募来的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签订干预协议与知情同意书,每周进行一次专题的心理团体辅导课,每次40分钟,共计10次,干预时间总长为3个月。对照组除未接受团体心理辅导课干预之外,其余各项教学活动与实验组一致。

(二)前后测评工具

课程实施前后均进行了相关量表的测试。如“减压训练营”课程我们使用了“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压力感知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AAQ-Ⅱ)”,“亲子沟通”课程使用了“亲子沟通量表”,“抗挫成长营”课程使用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认识自我、提升自信”课程使用了“自我效能感问卷”“社交焦虑问卷”等。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三)课程体系

四、课程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学案分析法、追踪访谈法、量表评定法展开课程效果分析。

(一)学案分析法

在团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呈现的学案作品也进行了记录分析。如“压力训练营”中,学生在曼陀罗绘画作品中通过色彩和线条,将内心的压力呈现在画纸上,释放内在情绪、放松身心;“情绪管理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绘制喷火龙表达愤怒情绪,对消极情绪进行积极转化。

(二)追踪访谈法

课程结束的一个月内,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追踪,了解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感悟、收获及意见。

(三)量表评定法

六个主题分别使用了亲子沟通量表、心理韧性量表等,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其中两个实验组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