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pdfVIP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

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2011-05-1415:30:23|分类:省级课题结项材料|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

而且包含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良好的精神和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属于心理健康范畴。

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这是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振兴的教育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我校对学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

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欲;破碎家庭子女的失落感、自卑心和自暴自弃;不良家庭

造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放任等等造成的心理扭曲;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

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

康发展。现代社会的紧张、拥挤、污染、攀比、竞争和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交错中的冲撞带来形形色色的

刺激和迷惑,使未成年的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

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二、实验假说与理论依据

1、实验假说

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素质基本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层结构。在这三者关系

中,我们认为生理素质是物质载体,是心理素质的自然基础。心理素质是学生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

生理素质发展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中介。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协调发

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课题属于发展性的实验,在发展中加以预防。实验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心理潜能受到正确开发,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与生活有较全面的适应性,

预防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这一目的。

2、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指导纲要》。

(2)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论述。

(3)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

三、实验目标

1、构建适合城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城镇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对学生的心理适应、发展进行辅导和教育,以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心

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

3、通过实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实验原则

1、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得到启迪

与引导,从而接纳教师对他们的良好期待,而不是教师单向灌输、强制的过程。

2、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该耐心地聆听

文档评论(0)

157****34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