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
务
作者:窦红涛贾若祥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1期
省际交界地区是两个及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在交界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沿省界线两
侧分布的地区可称之为省际交界地区。省际交界处的县域是省际交界地区的基本空间单元,共
包括887个县(市、区、旗),面积共计445.3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6.40%。
省际交界地区大多处在各省经济体系外围和末梢,“欠发达性”持久且深刻,同时对于畅通要素
在区域间的流通、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特征和问题
(一)客观存在地理阻隔,区位偏远交通闭塞
我国古代将“山川行便、犬牙相入”作为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则,流传千古的“州郡有时而
更,山川千古不易”就是说山川是行政区划的基础。至今,我国的行政区划虽经不断调整完
善,但仍保持这一特点。特别是省际交界大都处于大江大河天堑或高山大川阻隔地带,自古以
来受自然地理分割影响严重,属于“难进难出”区域,与平原地区的经济往来、人文交流相对较
少,形成了相对闭塞、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单元。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持续推进跨区域重大基
础设施的布局建设,省际交界地区的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中心城市时空距离大幅压
缩。但与省域其他地区相比,仍是区位最为偏远、交通发展明显滞后的区域,对外交通不便、
城乡衔接不畅、运输通道偏少且建设标准较低,服务水平落后。西部的省际交界地区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更是不足,省际交界地区短缺的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和远离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严重限
制了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发展。
(二)处于省域经济末梢,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对于省域经济来说,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发展战略的重点区或核心区,而广泛的省
际交界区大多处在各省经济体系外围和末梢,远离国家各层级“经济中心”,是经济发展中最容
易被忽视和被边缘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滞后使得省际交界地区的“欠发达性”持久且
深刻。特别是受行政区经济等的限制影响,省际交界地区并不能有效发挥省际合作前沿地带优
势,而且通常形成互相分割的状态,引发资源环境相争、产业结构重叠等一系列问题。根据
“七普”数据,省际交界地区常住人口约3.92亿人,但同期GDP约21.11万亿元,人均GDP仅
5.39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是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区域。
(三)生态、农业地位突出,安全保障功能重要
省际交界地区大都处于大江大河天堑或高山大川阻隔地带,多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区,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发挥生态屏障作
用,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地位。如黑蒙交界地区部分属于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
区,鄂豫皖交界地区部分属于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甘青交界地区部分属于祁连山冰川
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等等。部分省际交界地区处于粮食生产功能区或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
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的
部分省际交界地区粮食生产功能突出。
(四)行政区经济尚未打破,省际协同发展亟待加强
近年来,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
受行政区经济等的影响,省际交界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较为严重,生产要素的跨省流动存在诸
多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限制;二是生态环境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跨
省域环境违法行为频发;三是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为突出,产业结构
趋同;四是跨省合作的机制和平台相对欠缺,规划层面缺乏统筹衔接和整体谋划,执行层面协
调机制相对松散,在制度保障方面深层次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二、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总体思路
(一)突出省际交界地区的跨省合作前沿地位,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省际交界地区最大的特色就是“交界”,最大的潜力就是“省际合作”,但受行政区经济等的
限制影响,省际交界地区的“交界”优势长期得不到有效发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
出,政策标准不统一、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已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
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通过促进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将省际交界地区由原来的要素流动的
堵点打造成为畅通要素流动的通道甚至是枢纽,从全国层面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贯通生产、
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进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