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4回乡调研报告5篇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1
春节回老家过年,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年味依旧浓厚,心中甚喜。但漫步村头,看到儿时玩耍的传统油榨坊衰败破旧、枯草凄凄,曾经这里热闹的场景、四溢的油香、孩童的欢声,如今难觅踪影、只能回味,心中不免泛起酸楚、感慨万千——经济在发展,乡愁在淡去,农村所剩不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亟需保护修复,否则子孙后代就再也无从了解家乡父辈的传统油榨工艺了。
传统油榨工艺是古法榨油的典型物理压榨工艺,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榨出来的油更醇香、有营养、原生态,是上等的名优土特农产品。而且榨油后的枯饼全身是宝,可以用来洗衣服,可以提炼茶皂素,可以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废渣是纯有机肥料。
瑞昌市花园乡花园村茶坑七组集体所有的油榨作坊,建于清朝末期1860年代,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茶坑村因漫山遍野的野山茶得名,且有种植油菜的习惯,一年一季油菜籽、一季野山茶果的油料加工,成为二十世纪油榨作坊最繁忙的景象,兴盛时期全村有7位榨油师傅,且手艺代代相传。
该油榨作坊是目前瑞昌市乃至江西省,为数不多、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油料加工作坊之一,是极为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古法油榨向油料加工机械化转变的历史进程,其古老独特的加工设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南方农耕文化研究价值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其作坊加工性能保持良好仍然具有油料加工生产经济价值。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维护不力,特别是近年来油料加工实现机械化,传统油榨作坊渐行渐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榨油师傅失业改行或年岁已高,作坊的部分设备严重腐朽、残损,油榨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了解,湖北、陕西、浙江等省已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重点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技艺项目。江西省目前已公布的四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尚未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保护传承范围。
近两年来,茶坑村民为保护修复油榨作坊奔走呼吁,并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瑞昌市农业局、花园乡政府牵头出资作了一些前期保护工作,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修复开发工作还有较大的困难。鉴于村民对进一步修复开发油榨作坊的迫切愿望,希望上级政府及农业、文物、旅游等部门伸出援手,帮助开展传统油榨作坊的保护、规划、修复、开发指导,适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将何祥发(1943年生)、徐维生(1956年生)、何祥贵(1959年生)、陈世和(1961年生)和何育钢(1965年生)等5名榨油师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扶持当地的油茶产业发展,使百年茶乡重现昔日繁荣,让这个载满故乡情结的传统油榨作坊焕发生机,真正成为传承赣鄱农耕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梦里老家。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2
风和又拂南山绿,春早更催万象新。2014年春节期间,我局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家在农村的干部职工,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访民情、问民生、听民意,深入到群众中去,切身实地的感受到了家乡近几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局干部职工调研情况进行综合整理,报告如下:
一、家乡新事物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家乡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一年。回乡欢度春节的干部纷纷感受到家乡发生的新变化,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干部职工普遍感到,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每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几乎都有文化休闲小广场,配套有标准的舞台、篮球场以及健身器材,而且都组建了本村的篮球队和文艺队。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各个村里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实用。村支部宣传人员说,农家书屋给村民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常常几个人围在一起交流,互相推荐,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像以前农闲时没事干,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打麻将玩小钱。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让群众有了锻炼、娱乐的好去处,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又给村里增添了更多的祥和气氛,更成为村民们过年时的欢乐之地。
二、家乡大变化
(一)道路通行状况。自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进村道路和村里街道由土路建成了水泥路面。村路入口,标语醒目,彩旗飘飘。村内道路,灯光明亮,清洁卫生,每条村巷都写有名称,树牌立字,井井有条,令人耳目一新;宣传标语贴近生产生活,时常更新。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道路上,再也不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