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之郁_原创文档.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医之郁

郁,繁体为“鬱”,会意为木丛生茂密,引申可作形容词以描述

物象或意象,如表述草木茂盛的郁秀、郁茂、郁翠、郁郁苍苍,表述

香气弥漫的浓郁、馥郁,表述忧愁、苦闷的忧郁、郁悒、郁愤、郁沉

等;也可作动词,基本词意为积聚、阻滞,如郁积、郁结、郁滞、郁

噎等。在中医学中,关于郁的论述繁多,但所指非一,或为病机,或

为病因,或为病证等。兹择其要者加以梳理分析。

郁之因

受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影响,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

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无处不在,流动不息,极其细微

以至无形,极为活跃而可感知。气的运行变化谓之“气化”,小而无

内,大而无外,天地万物的变化皆有赖于此。气的运动形式则谓之

“气机”,主要表现为升降出入。

气不流通即为郁。对此,历代医家所识基本一致,如《素问玄机

原病式》“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读素问钞》提出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

得变化……”;《叶选医衡》提出“夫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总

名”,等等。

关于郁之成因,《黄帝内经》记述有①天时之郁,即气运如有乖

和,可生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病;②脏腑之郁,

即按五脏与五行的关联,天时之郁也可致相应的五脏之郁,如“木郁

之发”可见“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③七情之郁,即情志失常而

致郁,如“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朱丹

溪提出了六郁说,谓:“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

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者相因为病也”。张景岳言:“凡五

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

此因郁而病也”,并提出情志之郁主要为“怒郁、忧郁、思郁”。赵

献可谓:“凡伤风、伤寒、温暑、时疫、外感等症,皆作郁看……凡七

情五志,劳伤积食,各病皆属于郁。”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季

楚重在《古今名医方论》提出:“清浊升降,皆出肺气,使太阴失治

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不居

集》作者吴澄谓:“内郁者,七情之郁也……外郁者,六气之郁也”,

又言“金木水火土,各有其性,所愿不遂,则郁生焉”。近人郑守谦

言“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进一步明确了郁之病因

角色。

由上述可知,①正是因于气的弥散、充斥,因而无论外感六淫,

还是内伤情志,都能引起气的运行受碍,概括起来却无外乎病邪阻滞、

道路不通或脏腑衰弱、动力不足两大方面;②郁是病变过程中的一个

中间环节或“中间站”,即缘因而成郁,又为郁而致病,是一种病理

产物性病因或继发性病因。③诸郁之中,气郁为先。

表达气的运行不畅状态,尚有气滞、气结、气窒、气闭等用词,

惜义界不清,致应用混乱。总体而言,其间区别并不明显,大抵都可

归属“气滞”的范畴,只是程度或应用习惯上有所差异,如气窒、气

闭表述的是气的阻滞不通的严重状态,气郁表述的则是多由情志因素

所致、每涉及肝的气滞状态。

郁之病

郁之既成,即成为病变基础或背景,进而引发诸多疾病。关于郁

之为病的广泛性,历代论述繁多,如《丹溪心法》之“气血冲和,百

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医经溯

洄集》之“凡病之起,多由于郁”。王肯堂说得更为具体,谓“郁之

为病,外在六经九窍四属,内在五脏六腑,大而中风、暴病、暴死、

颠狂、劳痨、消渴等疾,小而百病,莫不由是气液不能宣通之所致。”

日本江户时代的源通魏更是编撰了一部《万病皆郁论》,认为百病皆

因郁塞痞滞,凝结不通所致,谓《伤寒论》为“郁病论”可也,其

113方为“解郁方”亦可也,如言桂枝汤“解郁在表,而里气不和上

冲者”,真武汤“解阳气郁不伸,四肢沉重,下利呕者”等。

作为病证名称,郁证首见于《医学正传》。从明清时期的文献来

看,论述郁证的范围大都涉及六气之郁与情志之郁,但已逐步倾向于

后者,如《类证治裁》之“情志之怫抑也,则六郁之病作”;《古今

医统大全》之“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男

子得之,或变为虚怯,或变嗝噎、气满腹胀等证;妇女得之,或为不

月,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张氏医通》之“郁证多缘于志

虑不伸,而气先受病……郁证多患于妇人。〈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

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

现今把郁分

文档评论(0)

178****10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8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