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3页共NUMPAGES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明朝中叶,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用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该经营模式()

A.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B.促使农业逐渐依附于手工业

C.促进了雇佣劳动普及化

D.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用棉花纺纱、织布”,可知这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使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故选A项。

2.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

C.种植业传统地位丧失

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浙江嘉湖地区民众以种田为主,兼营禽、畜、鱼等产业,这反映了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出现早于明末,故排除A项;材料中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发展多种生产,表明仍然以农为主,故排除C项;新的生产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3.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故B项符合题意。

4.戏曲专家王世华指出,徽商为戏剧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成长的舞台,戏剧给徽商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架设了和官员沟通的桥梁。乾隆皇帝是戏迷,虽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却仍不过瘾,还要不远千里六次到扬州看戏。甚至有徽商组织戏剧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影响轰动。这表明()

A.乾隆皇帝大力提倡京剧艺术

B.徽剧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

D.徽商致力于推动艺术商业化

答案:C

解析:徽商利用戏剧沟通官员,组织戏班进京为乾隆祝寿,乾隆皇帝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并六次到扬州看戏,表明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明朝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年(明太祖)

78

12

10

1398—1402年(明惠帝)

31.8

50

18.2

1402—1424年(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年(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年(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年(明英宗)

0

64.8

35.2

1450—1457年(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年(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年(明宪宗)

0

100

0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布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占有绝对优势的媒介。

解释: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

(1)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2)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作答;

(3)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4)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02121068g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