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3页共NUMPAGES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据《晋书》记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前秦对峙的政权是东晋,故C项正确。

2.表格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面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至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

D.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至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纺织、制瓷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贸易及城市繁荣,故B项符合题意。

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B.大运河的开通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亩产不断提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故选D项;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时期,题干材料涉及的是东吴和南朝,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亩产增加,与大运河开通关联不大,排除B项;C项是这种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

4.孝文帝时大多数人主张迁都比洛阳富裕的邺城(今河北临漳),而孝文帝却选择“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的洛阳。这一做法旨在()

A.保障北魏政权粮食供应

B.更利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C.缓解鲜卑贵族内部矛盾

D.完成南下伐齐的统一大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因此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盛乐时期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出土地址

呼和浩

特鲜卑墓

大同下深

井北魏墓

河南偃

师染华墓

解释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的现象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的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参考答案:趋势:民族交融。

意义: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02121068g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