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 大单元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

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 大单元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平均数

单元

8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学习内容分析: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知导入

课件展示:猴妈妈买了15个桃子分给5个孩子,

第一只小猴3个桃子,

第二只小猴4个桃子,

第三只小猴2个桃子,

第四只小猴5个桃子,

第五只小猴1个桃子。

猴子妈妈分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通过分桃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讲授新课

新知探索

任务一: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展示:

师:每个笔筒放几支?

师:要是每个笔筒的铅笔一样多,要怎么做?每个笔筒多少支铅笔?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

师:现在每个笔筒都有3支铅笔了,这个3是平均数

师:什么是平均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任务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

师:每组有几人?每个人投中几个球?

生:第一组有4人,第二组有5人。

生: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28人。

师:哪组的成绩好?

生:算一算哪组投中的球多……

生:不公平,两个组人数不一样!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

学生尝试算一算每一组的平均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

师小结: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任务三: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课件展示: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

生:(1+3+2+3+2+6+4)÷7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想一想这个“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求出的“3个”并不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代表一个星期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是一种统计量。

平均数代表的是平均的量,是一个虚拟数。反映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替实际数据。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课堂练习

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1.新华小学四(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的体重统计如下,分别计算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单位:千克)

2.“小小”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下表:

(1)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小”冷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3.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板书

认识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