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本文写于“九一”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事变又在许多中
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的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
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
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
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音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
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四、主题概述
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针对当时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
的批驳,明确地提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
族精神。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第1/5页
六、鉴赏品读
1.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
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内涵
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
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
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
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
误。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
“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
恶形象。
5.“‘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本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
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
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人们,他们代表着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鲁迅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