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道地药材 黄芪》.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团体标准

T/HBYY0081—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黄芪

2025-06-17发布2025-06-17实施

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发布

河北省道地药材黄芪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道地药材黄芪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道地药材黄芪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3.1

黄芪Huangqi

产于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国市、康保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的黄芪。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4.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5~1.5m。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cm,根头部直径1.5~3cm,

表皮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

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cm,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

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

色,长约1.6cm,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

2cm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关于黄芪的品种来源,陶弘景云:“西、阳者色黄白、黑

水、宕昌者色自,肌理粗,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唐代《新修本草》最先提及黄芪原植物

形态:“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按其

所述茎、叶,明显为豆科黄芪属植物。《四声本草》指出“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符合膜荚黄芪

及其变种蒙古黄芪花冠黄色至浅黄色的植物形态,按产地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大观本草》中有言:

“……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又有赤色者……”表明黄

芪一种为色黄白或偏白,另一种黄芪为红色。《本草图经》中记载:“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作丛生,

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其中

所提到赤色者等应为如今的红芪,是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在历代本草中红芪都被记

载为黄芪的一种,在1985年之后的《中国药典》将红芪单列为一种。而《本草图经》中附图宪州黄芪中

的宪州即为如今山西静乐县南。《证类本草》所附的“宪州黄芪”图则近于豆科蒙古黄芪,宪州即现今

山西静乐县。邻近忻州,似应为现今的原生芪。至于甘肃所产的红芪,又似与陶弘景所称的“又有赤色

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的品种相同。元代《汤液本草》记载:“有白水芪、

赤水芪、木芪,功用皆同。惟木芪茎短而理横……谓之绵黄芪。其坚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世人

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芪。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世以为如绵,

非也。别说云,黄芪本出绵上为良……但以干脆甘苦为别耳。”结合黄芪资源分布,山西绵上所产品质

上佳者,为蒙古黄芪。明代《救荒本草》载黄耆:“生蜀郡山谷及白水、汉中,河东、陕西。出绵上呼

为绵黄耆。今处处有之。根长二三尺……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其对黄芪原植物

形态描述更为细致,与今正品黄芪基原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基本一致。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黄耆:

“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最佳,滇产性泻,不入用。”见增强出版附加材料。从晚清起,黄芪产地从

山西又往东北方向扩大,吴其濬最早提及内蒙古产黄芪。谢宗万详考内蒙古所产黄耆品种,发现2020

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2种黄芪内蒙古均有分布。民国1927年《增订伪药条辨》记载黄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资料大多来源网络,仅供交流与学习参考, 如有侵犯版权,请私信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