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变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变迁

一、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一)唐代海上贸易的初步繁荣

唐代(618—907年)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因安史之乱(755—763年)后西北局势动荡而逐渐衰落,海上贸易成为中外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已形成以广州(时称“蕃坊”)、泉州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连接东南亚、南亚乃至波斯湾地区。考古发现显示,唐代沉船“黑石号”出土的6万余件长沙窑瓷器与金银器,印证了当时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直接贸易联系。

(二)宋代海外贸易的制度化发展

宋代(960—1279年)进一步强化海上贸易的管理。政府设立市舶司(如广州、明州、泉州),专门负责关税征收与外商管理。据《宋会要辑稿》统计,南宋时期市舶收入占国家财政的20%以上。这一时期的航线覆盖范围更广,最远抵达东非的摩加迪沙和基尔瓦,贸易商品从丝绸、瓷器扩展到茶叶、香料和金属制品。

二、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演变

(一)唐代航线的主要走向

唐代航线以“广州通海夷道”为核心,形成三条主要路径:

1.东线:由明州(今宁波)出发,经新罗(朝鲜半岛)至日本博多港。日本遣唐使的记载显示,此航线年均通行船舶约30艘。

2.南线:从广州南下,经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苏门答腊)至印度恒河口。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详细记录了这条航线的停泊点。

3.西线:自波斯湾经印度洋至广州,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道里邦国志》中记载了这条航线的航行时间与贸易品类。

(二)宋代航线的扩展与细化

宋代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应用)推动航线进一步延伸:

1.东线深化:新增明州至琉球(今台湾)的支线,同时与高丽(朝鲜)的贸易频次较唐代增长3倍。

2.南洋网络化:泉州成为新枢纽,形成以占城、真腊(柬埔寨)为中转站的“南洋三角航线”。

3.印度洋贯通:开辟从故临(今斯里兰卡)直航阿拉伯半岛的“横渡印度洋航线”,航程缩短至40天(唐代需90天)。

三、航线变迁的主要推动因素

(一)航海技术的突破

唐代“水密隔舱”技术提升了船舶抗沉性,宋代罗盘导航(见《萍洲可谈》记载)使远洋航行更加精准。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残骸显示,其载重量已达400吨,远超唐代船舶。

(二)贸易商品的多元化

唐代以输出丝绸、瓷器为主,宋代新增茶叶、铜钱与书籍。据《岭外代答》记载,南宋时期泉州港年出口瓷器超百万件,而进口香料(如乳香、龙涎香)占进口总量的60%以上。

(三)政策与制度的支持

唐代设立“押蕃使”管理外商,宋代推行“公凭”制度(贸易许可证)规范市场。特别是南宋“开洋裕国”政策,明确将海外贸易作为财政支柱,直接刺激了航线的拓展。

四、航线变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东南沿海的崛起

泉州在宋代超越广州成为第一大港,其税收从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50万贯激增至绍兴末年(1162年)的200万贯。福建、浙江沿海出现专业化的造船工坊与瓷窑集群。

(二)东南亚贸易圈的整合

三佛齐(今巨港)因中转地位获得巨额利润,其金币“第纳尔”成为区域通用货币。占城稻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江南农业革命,南宋时期占城稻种植面积达长江流域耕地的30%。

(三)跨文化网络的构建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广州蕃坊居住着12万外籍商人。佛教、伊斯兰教通过海路传入中国,泉州清净寺(建于1009年)至今保留宋代阿拉伯文碑刻。

五、唐宋航线变迁的历史启示

(一)技术创新与全球化的互动

指南针的应用证明,技术革命是推动海洋文明的关键。据李约瑟研究,宋代航海技术领先欧洲200年,这为中国赢得早期全球化竞争优势。

(二)制度弹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唐宋政府通过灵活的市舶制度平衡国家管控与商业自由,这种“有限开放”模式为当代提供借鉴。

(三)海洋意识的觉醒

从唐代“重陆轻海”到宋代“以海立国”,中国首次将海洋纳入战略视野。这种转变在《梦粱录》等文献中体现为对海商群体的正面评价。

结语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变迁,既是技术、经济、政策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深刻重塑了欧亚大陆的文明格局。唐代的开拓与宋代的深化,不仅推动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繁荣,更构建了跨洲际的贸易与文化网络。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真理:开放与创新始终是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