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课百家争鸣

素养目标

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实证)

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大家的座右铭都是什么?你知道座右铭的由来么?最早的座右铭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件文物“欹器”。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欹器。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坐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弟子子路取水来试,果然如此,由此孔子借器寓意,告诉弟子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导入二:教师讲述:某学者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为什么该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百家争鸣》,来看看你与该学者的感受是否一致。

导入三: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张仪游说诸侯,陪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都怀疑张仪,把张仪拘捕起来,严刑拷打。张仪不承认,门客们只好放了他。对此,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会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你知道张仪的身份吗?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和张仪一样周游列国,宣传主张,著书立说,表明立场,从而造就了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局面——百家争鸣。

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概念解析:百家争鸣

答案提示:“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教师指导:“百家争鸣”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质上争的是国家的治理方略。

2、先导阅读:阅读教材,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老子和孔子;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新课教学

(一)老子和《道德经》

1、自主学习:老子个人简介

时间、著作、思想主张、地位。

教师指导:

①问题:【史料实证】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学生回答:核心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应顺应自然。

教师指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因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问题:我们学过的哪一历史事件能体现出人类在生活中是依“道”而行的呢?

学生回答:大禹治水

教师指导:大禹治水改堵为疏,顺势疏通河道,体现了顺应自然的道理。

3、教师指导:

①问题:【史料实证】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答案提示:辩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讲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个祸患呢?”家里多了匹良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这个老人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而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故事中老人先后经历了失马(祸)―得马(福)―摔伤(祸)―幸存(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坏

文档评论(0)

安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