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的护理.docx

中枢性尿崩症的护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中枢性尿崩症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一)定义

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DiabetesInsipidus,CDI)是一种由于下丘脑-垂体系统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即血管升压素)分泌或作用缺陷,从而引起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多尿、烦渴、多饮和低渗性尿潴留的综合征。该病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是尿液中渗透性溶质(如钠、尿素)排泄过多,而水排泄相对减少,最终引发体液渗透压失衡和脱水状态。临床表现为尿量显著增多(通常超过3L/24h),尿比重持续低于1.005,且患者常伴有极度口渴和饮水需求,但即使大量饮水也无法有效缓解脱水症状。中枢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RenalDiabetesInsipidus)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前者病变位于ADH产生或释放的环节,后者则在于肾脏对ADH的反应缺陷。

(二)病因

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颅脑损伤

(1)头部外伤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当头部遭受撞击或剧烈运动时,可能直接损伤下丘脑或垂体,尤其是垂体后叶,从而影响ADH的储存或释放。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等均可引起ADH分泌障碍。据文献报道,约5%-10%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中枢性尿崩症,且损伤程度与症状严重性通常成正比。部分患者可能因脑脊液漏或手术操作(如去骨瓣减压术)而出现暂时性或持续性ADH分泌不足。

2、肿瘤

(1)颅内肿瘤是中枢性尿崩症的另一个重要病因。其中,颅咽管瘤是最常见的垂体或下丘脑区肿瘤,约占所有中枢性尿崩症病例的20%-30%。其他可能压迫垂体的肿瘤包括松果体瘤、鞍区神经鞘瘤、颅底脑膜瘤、转移瘤(尤其是肺癌和乳腺癌的脑转移)以及生殖细胞瘤等。这些肿瘤通过直接占位效应或影响垂体门脉系统血流,干扰ADH的正常合成、释放或转运。例如,一个直径仅5mm的微腺瘤就可能因压迫垂体后叶而导致ADH分泌障碍。

3、手术与放疗

(1)经蝶窦或经颅手术切除垂体或下丘脑肿瘤、动脉瘤夹闭术、脑室分流术等操作,都可能损伤ADH分泌通路。特别是经蝶窦手术,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易损伤垂体柄或后叶组织。放射性治疗(尤其是针对颅脑肿瘤的放疗)也可能破坏产生ADH的神经元或其投射通路,导致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该症状可能出现在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文献指出,约40%-50%接受颅脑放疗的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中枢性尿崩症。

4、感染与炎症

(1)下丘脑-垂体区的感染性病变是罕见但重要的病因。脑膜炎、脑室炎、真菌感染(如隐球菌病)或结核性肉芽肿等可直接破坏ADH产生或释放的关键区域。例如,结核性垂体炎可导致垂体后叶纤维化,使ADH分泌功能永久性受损。

5、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垂体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病因,患者产生针对垂体的抗体,攻击并破坏包括ADH神经元在内的垂体细胞。该病好发于女性,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存。

6、药物与毒物

(1)某些药物和毒物可干扰ADH的合成、释放或作用。锂盐(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最常见的药物相关病因,约15%-20%长期服用锂盐的患者会出现中枢性尿崩症,机制可能涉及抑制ADH神经元钙离子内流或影响其基因表达。其他相关药物包括干扰素、环孢素、长春新碱、锂剂、糖皮质激素以及部分利尿剂(如依他尼酸)。此外,酒精中毒也可导致暂时性或持续性ADH分泌不足。

7、遗传因素

(1)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较为罕见,主要与ADH受体基因(AVPR2)或ADH自身合成相关基因(如CNR1)突变有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尿崩症(X-linkedDiabetesInsipidu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AVPR2基因突变导致ADH受体功能异常,患者即使在脱水状态下也无法有效重吸收水分,需终身治疗。

(三)发病机制

中枢性尿崩症的核心发病机制在于抗利尿激素(ADH,即血管升压素)的缺乏或作用缺陷,导致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显著减少。具体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1、ADH分泌不足(中枢性尿崩症)

(1)ADH主要由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SON)和室旁核(ParaventricularNucleus,PVN)的神经元合成,这些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脑,但其轴突通过垂体柄投射至垂体后叶,储存ADH并释放入血。当这些结构受损时(如因肿瘤、手术、外伤、感染等),ADH合成和释放过程被阻断,导致血液中ADH水平降低(通常低于0.5pg/mL)。即使机体处于脱水状态,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仍缺乏足够的ADH刺激,无法表达或激活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导致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显著下降。

(2)生理机制解释:正常情况下,当体液渗透压升

文档评论(0)

办公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办公文档、医学文档,医学课件等文档写作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