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小学生福建文化清明节作文10篇
篇一:润饼菜里卷春香
闽南清明的风总是湿漉漉的,带着海的气息与泥土苏醒的微腥。天光初亮,奶奶的厨房已是氤氲一片。竹簸箕里,雪白的薄饼皮叠成小山,旁边青翠的豌豆苗、橙红的胡萝卜丝、金黄的蛋皮、油亮的浒苔、喷香的虎苔(海苔)……各色馅料缤纷如春日的调色盘。奶奶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灵巧地铺开薄如蝉翼的饼皮,一层层码上春的味道,再利落地一卷——仿佛将整个温润鲜活的闽南春天,都温柔地裹进了这素白的一卷里。
祠堂内烛火通明,檀香的气息丝丝缕缕缠绕着梁柱。爷爷将卷好的润饼菜与清茶、鲜果恭敬地供奉于祖先牌位前,神情庄重而柔和。他低声念着祖辈的名讳,每个音节都沉甸甸地落进我的心坎:“阿公阿嬷,尝尝新麦的饼,新发的芽……”氤氲的热气中,那饱满的润饼卷仿佛有了生命,无声诉说着对大地慷慨馈赠的感恩。我学着爷爷的样子,笨拙地卷起属于我的那份春天。咬一口,薄饼柔韧,浒苔酥脆,蔬菜清甜在舌尖交织绽放。奶奶在一旁含笑看着:“吃润饼,咬春意,咱闽南人的根,就在这海风土味里扎着呢!”这一刻,润饼的丰腴滋味在唇齿间流转,我豁然了悟:这清明时节的一卷一食,岂止是时令风物?它是大地春回的密码,是家族血脉的密码,更是闽南人向山海、向祖灵、向生活本身所行的最深沉的谢礼——那卷中的万般滋味,便是我们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的呼吸。
篇二:红龟粿上的吉祥印
莆田清明的雨丝,细密如针,将兴化平原织成一片朦胧的水墨。灶膛里柴火噼啪,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艾草的独特清芬弥漫开来,那是阿嬷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石臼里,蒸熟的糯米与焯过水的艾草被木槌反复舂打,渐渐融合成温润深碧的粿团,散发出大地初醒时最本真的气息。
阿嬷灵巧的双手将碧绿的粿团分成小剂,包入甜香的豆沙或花生芝麻馅,再轻轻按进雕刻着龟甲纹、寿桃或“福”“禄”字样的红漆木粿印里。轻轻一磕,一只只憨态可掬、印着吉祥图案的红龟粿便脱模而出,宛如一枚枚承载着祈愿的碧玉印章。阿嬷仔细将它们排列在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虔诚得如同布置一场庄严的仪式。
祠堂供桌上,红烛高燃,映照着刚出笼、犹带热气的红龟粿,那深沉的艾绿与粿印上点染的吉祥红点相映成趣。阿公将它们与鲜花、清茶一同敬献祖先,口中念念有词:“祖宗庇佑,家门平安,福寿绵长……”氤氲的蒸汽里,粿印上清晰的龟甲纹路仿佛活了过来,传递着古老而坚韧的生命讯息。归家路上,雨丝拂面。我捧着阿嬷特意留出的、尚有余温的红龟粿,轻轻咬开软糯的外皮,艾草的微苦与豆沙的甜润在口中交融。阿嬷牵着我,指着粿印上的龟纹,声音温柔而笃定:“龟是长寿灵物,吃了红龟粿,就沾了福气寿缘。”艾草的清气萦绕鼻尖,我蓦然懂得:这粿印上深深浅浅的吉祥纹样,不仅是对福寿的祈盼,更是莆田人对生命绵延不息最朴素的信仰与礼赞。每一次印下粿模,都是将大地春日的生机与祖辈深沉的祝福,一同烙印进生活的肌理——那粿上的红点,便是血脉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祈愿之灯。
篇三:艾粄飘香客家情
闽西永定土楼的清明,在连绵春雨中更显厚重。推开厚重的楼门,一股浓郁而独特的艾草清香便扑面而来,那是楼里各家灶间共有的春日气息。伯母们围聚在宽敞的祖堂灶间,石臼咚咚作响,蒸熟的糯米与鲜嫩的艾草在木槌的起落间交融、缠绵,渐渐化作温润深碧、清香四溢的粄团。
伯母灵巧的双手将大团的艾粄揪成小剂,或裹入甜香的豆沙、芝麻、花生碎,或揉入咸鲜的笋丁、香菇、肉末,再于掌心揉搓成圆润的团子,或按压成扁圆的饼。翠绿的粄团在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整齐列队,灶膛里松柴噼啪燃烧,蒸腾的热气将浓郁的艾香弥漫到土楼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整座圆楼都沉浸在大地深沉的呼吸里。
祭祖时辰到,土楼中厅的供桌上烛火通明。各家将自家蒸好、犹带温热的艾粄与三牲、果品一同虔诚奉上。伯父领着全楼男丁肃立,用醇厚的客家乡音朗声诵读祭文,感念祖德宗功。那悠长的声调在圆楼高大的穹顶下回荡,撞向厚实的土墙,最终沉入每个人的心底。艾粄的清香混合着香烛的气息,氤氲在庄重的空气中。那一刻,望着供桌上象征各房各家的艾粄,我仿佛看见无数客家先民背负中原荣光、筚路蓝缕南迁的身影,他们的坚韧与智慧,正透过这朴素的青粿无声传承。
祭毕分食,我捧着伯母递来的艾粄,温软烫手。咬一口,艾草的微辛裹挟着豆沙的香甜直抵心脾。伯母粗糙的手轻抚我的头,目光温暖:“食艾粄,祛百病。咱客家人,走到哪里,都记着用艾草守住根脉里的清气。”土楼外春雨潇潇,楼内艾香萦绕。凝望祖堂高悬的堂号匾额,我豁然领悟:这土楼里年年飘散的艾粄清香,不仅是时令的滋味,更是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悠长回望、对山居生活的深情依恋,以及无论漂泊多远,都要以草木清气守护身心康健的古老智慧——当艾香在土楼圆形的天空下弥漫,便是向祖先递交的一份关于坚守与繁衍的无声答卷。
篇四:绿糕如翡映春山
闽东宁德畲山的清明,总是被薄雾与细雨笼罩。随阿妈走进雾气缭绕的后山,但见一种叶片宽大、背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