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二学期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12版材料、18次研讨、7个午休——教育的答案藏在这些数字里.docx

学校第二学期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12版材料、18次研讨、7个午休——教育的答案藏在这些数字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第二学期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12版材料、18次研讨、7个午休——教育的答案藏在这些数字里

亲爱的老师们:

此刻站在这里,我的笔记本上记着一串数字:12、18、7、3、52……它们不是统计报表里的冰冷数据,而是这个学期里,我们用汗水、耐心和热爱写就的“教育密码”。

这些数字,有的藏在深夜的台灯下,有的浸在排练厅的汗水里,有的凝在反复修改的教案边。它们不会出现在荣誉证书上,却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因为它们是“教育如何发生”的真实注脚。

今天,我想以“数字讲述者”的身份,和大家一起拆开这些密码,看看我们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把“教育”二字刻进了这个学期的每一寸光阴。

一、12版材料:荣誉的重量,藏在“多翻一遍”的坚持里

三月的申报季,德育处王老师的电脑里躺着“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的12版申报材料。

第一版,是按模板填的“活动清单”:3次主题队会、5场实践活动、2次校外研学……整整齐齐,却像本“活动流水账”。王老师盯着屏幕叹气:“这哪是少先队的成长史?分明是任务打卡表。”

第二版到第十版,她翻出了近三年的活动档案:2023年“红领巾小书虫”活动的读书笔记(37本)、2024年“社区志愿服务”的家长反馈(89条)、2025年“科技小发明”的学生日记(56篇)……她把这些“边角料”变成了“故事线”——比如,从一篇“第一次给社区老人读报”的日记里,挖出了“孩子从害羞到主动”的成长轨迹;从一张“志愿服务合影”的背景里,发现了“大队委悄悄扶老人坐轮椅”的细节。

第十一版,她抱着材料敲开退休老辅导员的门:“您看,这样写是不是更像‘孩子自己的队’?”老教师翻着材料,眼角泛红:“当年我们带孩子们种的向日葵,现在在材料里开出花了。”

第十二版,是凌晨两点的最终稿。屏幕上,“少先队”三个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周五下午的‘烦恼信箱’”“节日里给保安叔叔送的手工贺卡”“运动会上为对手鼓掌的掌声”——这些“小而真”的细节,让评审组的专家说:“你们的少先队,有‘人’的温度。”

12版材料的意义,不是“把事做对”,而是“把事做真”。当我们愿意为一个细节多翻一遍档案,为一份荣誉多问一句“是否真实”,教育就从“完成任务”变成了“记录成长”。

二、18次研讨:教研的深度,藏在“多争一句”的较真里

这学期,数学组拿下“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先进单位”,背后是18次“火药味”十足的研讨。

第一次研讨,是开学初的“大单元备课”启动会。李老师提议“按教材顺序推进”,张主任拍着桌子反驳:“现在的孩子连‘人民币’都少见,先讲‘小数的意义’,不如从‘微信红包的小数点’切入!”会议室里,粉笔灰飘了一地,笔记本记满了“推翻—重建”的思路。

第三次研讨,为了“鸡兔同笼”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小陈和老教师王师傅争了两小时:小陈想用“假设法”,王师傅坚持“画图法更直观”。最后,他们把两种方法做成“双轨学案”,让学生自己选——结果发现,平时数学偏弱的孩子,用画图法的正确率高了30%。

第八次研讨,赶上寒潮来袭,会议室的暖气坏了。大家裹着羽绒服,对着投影屏讨论“跨学科融合”:语文老师说“可以结合古诗里的数学问题”,体育老师提议“用跳绳计数教统计”,连美术老师都凑过来:“我帮你们做几何图形卡片!”那天的会议记录上,写着一行小字:“教研不是‘谁对谁错’,是‘谁更懂学生’。”

第十八次研讨,是获奖后的“复盘会”。张主任翻着18本研讨记录,说了句大实话:“我们不是赢在‘方法多’,是赢在‘为了一个学生多争一句’的较真里。”

18次研讨的温度,不在“达成共识”的结果里,而在“各执己见”的过程中。当我们愿意为一个教学环节多争一次,为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多辩一句,教研就从“任务驱动”变成了“学生导向”。

三、7个午休:美育的亮度,藏在“多陪一刻”的温柔里

合唱队拿下全市金奖那天,音乐组刘老师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7个午休”的故事。

第一个午休,是三月的雨天。领唱小琪说“高音上不去”,刘老师把她拉到音乐教室:“咱们不练声,先聊聊天——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大?”小琪红着眼圈说:“妈妈生病,我怕耽误排练。”刘老师悄悄给小琪妈妈发了慰问短信,午休时带着她哼《鲁冰花》,说:“唱给妈妈听,比练高音重要。”

第三个午休,是四月的流感季。三个主力队员发烧请假,刘老师背着电子琴跑了三家医院:在小宇的病床前弹《小星星》,在小诺的病房里教哼旋律,在小彤的隔离区外举着手机对嘴型——她的微信里存着三段“病床练声”的录音,成了后来排练的“秘密武器”。

第七个午休,是比赛前一天。有个孩子突然紧张得忘词,刘老师搬来椅子坐在她身边:“咱们不背词,想想第一次排练时,你说‘我五音不全’,现在全班都夸你唱得好——你看,你已经走了多远?”那天的午休,没有练声,只有两个脑袋凑在一起,翻着从第一次排练到现在的合影。

7个午休的意义,不是“把歌唱好”,而是“把心唱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数十年中小学教育课件、试卷、练习、学案、教案等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