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后汉书·循吏传》与范晔地方治理思想探析
一、《后汉书?循吏传》的编撰定位与核心内容
范晔在《后汉书》中特设《循吏传》,将“循吏”定义为“奉法循理、利民兴政”的地方官吏,其收录的21位官员(如卫飒、任延、王景、秦彭等),跨越东汉近二百年历史,覆盖郡县治理的多元场景,形成了一套以“民生为本、德法兼治”为核心的治理范式。
从传主事迹来看,其治理实践可归纳为三大核心维度:
民生基建:破解生存困境
王景任庐江太守时,修复芍陂水利工程,“垦田倍多,境内丰给”;卫飒任桂阳太守,凿山通道五百余里,解决岭南与中原的交通阻隔,同时“设婚姻之礼,禁淫祀之俗”,既改善生产条件,又重构地方社会秩序。此类实践凸显“以工兴农、以基建促民生”的治理逻辑,将自然环境改造与民生福祉直接关联。
教化先行:重塑地方伦理
任延任九真太守时,当地“不知牛耕,民食鱼蛤”,他不仅引入农耕技术,更“令男子年二十至五十,女子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从生产方式到家庭伦理全方位重塑边地社会;秦彭任山阳太守,“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瘠,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以制度化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同时“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将教化融入日常行政,实现“政行令通,吏民敬畏”。范晔对这类“教民以技、化民以礼”的实践高度认可,认为是“移风易俗、固本培元”的关键。
轻刑薄赋:降低治理成本
童恢任不其县令时,“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刘宠任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离任时仅受百姓“一钱”送别(“一钱太守”典故由来)。这些案例体现“去苛政、减赋役”的治理原则,通过简化行政流程、减轻民众负担,实现“官民相安、治理效能提升”,与东汉初期“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相呼应。
二、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取向
范晔在《后汉书?循吏传论》中明确提出“吏能者,治之本也;教化者,治之魂也”,结合传主事迹与评论,其地方治理思想可拆解为四大核心维度,展现出对“理想地方治理”的系统思考:
1.“吏德优先”:以官员品行锚定治理根基
范晔将“吏德”视为治理的首要前提,认为循吏的核心特质是“廉、仁、勤”——廉则不贪,仁则爱民,勤则务实。如传中强调卫飒“性廉正,不好交接权贵”,任延“为政清静,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九真吏人生为立祠”,均以“廉洁奉公、民心所向”作为评判官员的核心标准。这种“以德选官、以德治政”的思想,本质是对东汉中后期“吏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的批判,试图通过重塑官员道德标杆,构建“官为民本、政为民谋”的治理秩序。
2.“德法兼治”:礼法融合的治理路径
范晔并不主张单一的“德治”或“法治”,而是强调二者的互补融合。一方面,他肯定法治的基础性作用,如王景治理庐江时,“驱率使作,为立制度,皆著于籍”,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保障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行;另一方面,更重视道德教化对法治的补充——任延在九真“令属县缮修学校,广开学官,召郡吏子弟以为生徒,亲为讲授,郡中化之”,以教育培育民众的规则意识,实现“法行于下而德化于心”。这种“以法立规、以德润心”的思路,既避免了“严刑峻法”的暴政风险,又克服了“纯任德教”的治理乏力,形成了更具弹性的治理框架。
3.“因地制宜”:适配地方差异的治理智慧
范晔高度认可循吏“因俗而治、因时施策”的实践逻辑,反对“一刀切”的治理模式。如岭南地区(桂阳、九真)因“蛮夷杂处、习俗落后”,卫飒、任延均以“技术引入+伦理重塑”为核心,先解决生存问题,再推动文化融合;而中原地区(山阳、会稽)因“农耕基础好但苛政重”,秦彭、刘宠则以“制度优化+减负利民”为重点,提升治理效率。这种“差异化治理”思想,体现了范晔对“地方复杂性”的深刻认知,强调治理需“接地气、顺民心”,而非固守统一范式。
4.“民生为本”:以民众福祉为治理终极目标
贯穿《循吏传》的核心主线,是范晔对“民生优先”的价值坚守。无论是修复水利、推广农耕,还是轻刑薄赋、兴办学校,所有治理举措的最终指向都是“民众生活改善”——王景治理庐江后,“百姓赖其利,刻石颂其德”;刘宠离任会稽时,“山阴县有五六老叟,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民众的反馈成为范晔评判“治理成效”的核心标准。这种“以民为中心”的思想,既继承了儒家“民为邦本”的传统,又融入了范晔对东汉社会矛盾的反思(如土地兼并、赋役繁重导致民不聊生),试图通过循吏的“标杆效应”,推动地方治理回归“利民兴邦”的本质。
三、范晔地方治理思想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
范晔编撰《循吏传》的背景,是南朝宋时期“士族专权、吏治败坏”的社会现实,他通过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