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的常识与治疗[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踝关节扭伤的常识与治疗[指南]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医学和急诊外科最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20%-40%。其本质是踝关节周围韧带因过度牵拉或撕裂导致的急性损伤,好发于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需要急转、跳跃的运动场景,也可因日常行走时踩空、穿高跟鞋失衡等情况发生。正确认识其病理机制、规范处理流程及科学康复方法,对避免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等后遗症至关重要。

一、损伤机制与分型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构成,周围被韧带网络稳定。其中,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因解剖结构相对薄弱,约85%的踝关节扭伤为内翻损伤(即足踝向内侧翻转),导致外侧韧带损伤;仅约10%为外翻损伤(足踝向外侧翻转),累及内侧三角韧带;剩余5%为旋转损伤,常合并韧带、关节囊甚至软骨损伤。

根据韧带损伤程度,临床分为三级:

-Ⅰ级(轻度):韧带少量纤维撕裂,局部压痛但无明显松弛,关节稳定性正常,可维持部分负重。

-Ⅱ级(中度):韧带部分撕裂,出现明显肿胀、瘀斑,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查体可见轻度松弛,负重功能受限。

-Ⅲ级(重度):韧带完全断裂,常伴关节明显不稳,肿胀迅速波及整个踝部,皮下瘀斑范围广,无法主动完成跖屈、背伸动作,被动应力试验时关节间隙增大。

二、急性期临床表现与评估

典型症状:损伤瞬间常感“咔嗒”声或撕裂感,随即出现剧烈锐痛,数分钟内局部肿胀(因韧带撕裂导致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24-48小时达高峰。若损伤涉及血管,可见皮下瘀斑(初期为青紫色,随血肿吸收逐渐转为黄色)。患者常因疼痛无法正常行走,尝试负重时疼痛显著加重。

自我评估要点:

1.疼痛程度:轻度损伤疼痛局限于韧带附着点(如外踝前下方),重度损伤疼痛扩散至整个踝关节,甚至放射至小腿。

2.肿胀范围:Ⅰ级损伤肿胀仅局限于损伤点周围(直径<5cm);Ⅱ级肿胀波及踝周(直径5-10cm);Ⅲ级肿胀可蔓延至足背或小腿下段(直径>10cm)。

3.负重能力:能勉强单脚站立(无需支撑)多为Ⅰ-Ⅱ级;无法单脚站立或行走时需借助拐杖为Ⅱ-Ⅲ级;完全无法负重需警惕合并骨折或严重韧带断裂。

4.关节活动度:主动背伸(勾脚尖)、跖屈(绷脚尖)时疼痛加重,但仍可完成50%以上活动度为轻度;活动度受限>50%且伴关节“错动感”多为中重度。

三、规范治疗流程

(一)急性期处理(伤后48-72小时)

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肿胀、缓解疼痛,为组织修复创造条件,核心遵循“RICE”原则(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并根据损伤程度调整。

1.立即制动:停止任何活动,避免负重(即使能行走也需减少)。若现场无支具,可用硬纸板或杂志临时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足尖向前),减少二次损伤风险。

2.科学冰敷:伤后24-48小时内每1-2小时冰敷1次,每次15-20分钟(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冰敷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同时降低神经传导速度缓解疼痛。需注意:超过48小时后肿胀稳定,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40-45℃,每次15分钟)。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宽5-7.5cm)从足趾开始向小腿方向螺旋式缠绕(压力均匀,以能插入1根手指为宜),可减少组织液渗出,防止肿胀扩散。包扎后若出现脚趾发绀、麻木,需立即松解。

4.抬高患肢:休息时将踝关节高于心脏水平(可垫2-3个枕头),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夜间睡眠时保持此姿势,避免下垂。

药物辅助: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不超过5天)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注意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若对药物过敏或有消化道溃疡史,可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疼痛部位,每日3-4次。

(二)亚急性期与恢复期治疗(伤后3天至3个月)

此阶段重点是促进组织修复、恢复关节功能、预防慢性不稳,需根据损伤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

1.轻度损伤(Ⅰ级):

-伤后48小时肿胀缓解后,可开始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缓慢进行踝泵运动(勾脚尖-绷脚尖,每组20次,每日3组),逐步增加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的幅度(以不引起疼痛为限)。

-伤后1周可尝试部分负重(如扶墙单脚站立),逐渐过渡到平地行走(佩戴护踝保护)。

-2周后可加入肌力训练:提踵练习(双脚站立,缓慢抬起脚跟至最高点,保持3秒后放下,每组15次,每日3组);弹力带抗阻训练(将弹力带固定于脚底,向各个方向牵拉,增强腓骨长短肌、胫前肌力量)。

2.中度损伤(Ⅱ级):

-需佩戴踝关节支具(如U型护踝或充气式支具)固定2-3周,限制过度内翻动作。

-伤后5-7天肿胀消退后,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松动术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