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献中的生死与命运揭示.docxVIP

2025年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献中的生死与命运揭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题库——古代文献中的生死与命运揭示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

简述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关于“死亡”的不同观点及其思想背景。

二、

《诗经·秦风·黄鸟》叙述了寒叔、逢伯阳父、子车奄息等人的悲剧命运。请结合诗篇内容,分析其中体现的关于“天命”与“人事”的复杂观念。

三、

阅读下列文献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尝见一鬼,帽帧皂头,身披青衣,乘牛从东来。问之:“君是何鬼?”答曰:“我是送死鬼。”问:“何故送死?”曰:“我是送张氏女。”问:“女已葬矣,何以复送?”曰:“我本主,当送至百日乃去。”(《幽明录》)

片段二:尝夜坐,闻床下如风雨声,有物言曰:“我乃此冢中物,卿何故扰我?”其声甚厉。良久,复曰:“卿亦当尔。”(《异苑》)

1.分析片段一中“送死鬼”的身份及其反映的古代丧葬习俗或观念。

2.结合片段二,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关于“灵魂不灭”和“报复”的观念。

四、

论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如何通过人物传记(如伯夷、叔齐、屈原、项羽等)来展现其对于“命运”、“选择”与“个人价值”的思考。

五、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合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离别之苦与对友谊的珍视,并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关于人生漂泊和命运无常的深层感慨。

六、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与“人欲”的斗争,并关注现世的功名与道德修养。请结合宋代或明代的文献(著作、史料、笔记等任选,需注明出处或类型),阐述理学家们如何看待个体的“生死”与“命运”,以及他们提出的应对之道。

试卷答案

一、

观点:

*道家:视死如生,认为生死是自然变化(气化)的一部分,是“道”的运行表现,无需过于执着。主张顺应自然,安于生死,追求精神逍遥,超越生死的界限。代表人物如庄子,认为生死与梦寐相似,都是自然的境界。

*儒家:虽然也承认死亡的自然性,但更强调生命的价值和社会责任。重视孝道、仁义,认为人应积极修身、立命,努力在生前创造价值,争取死后获得好名节(如“立德”、“立功”、“立言”)。对于死亡,儒家更倾向于接受其必然性,并注重葬礼、祭祀等礼仪规范,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解析思路:

此题考查先秦主要思想流派关于“死亡”观念的异同。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超越生死,体现其相对虚无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儒家则关注生命的社会意义、伦理责任和身后声名,体现其入世和注重实际价值的特点。回答时需分别清晰阐述两大流派的核心理解,并指出其思想背景(自然主义vs.社会伦理)。

二、

分析:

《黄鸟》诗通过叙述秦穆公为报晋文公之恩而杀良将寒叔等人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天命”观与“人事”抗争的复杂心态。诗中并未明确宣示神灵的干预来决定命运,但“临其穴,惴惴其栗”等描写,暗示了执行命令者的恐惧和不安,以及事件本身的非正义性,使得“天命”显得模糊而不可捉摸。寒叔等人的忠心和悲剧命运,似乎在questioning(质疑)单纯的“天命”或君命是否为唯一准则。诗篇更多地展现了人在不可抗拒力量(君命、时势)面前的无奈和悲剧,以及这种悲剧背后隐含的对“天命”公正性的隐忧和质疑,体现了“人事”努力下的悲惨结局,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和君主意志的残酷。

解析思路:

此题考查从具体诗歌文本分析古代观念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诗歌所叙述的核心事件及其历史背景(秦穆公报恩杀将)。其次,要分析诗中呈现的人物情感(恐惧、无奈)和场景描写(“临其穴”)。然后,重点在于阐释其中蕴含的关于“天命”与“人事”关系的复杂态度:是绝对服从天命?还是对天命的质疑和对人事悲剧的反思?答案应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诗歌并未简单归因于天命,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悲剧性,从而揭示出当时社会观念中“天命”与“人事”的张力。

三、

1.分析:

片段一中“送死鬼”是负责引导亡灵前往冥界的灵魂媒介或鬼使。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关于死亡后的世界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立即消散,需要一个引导者将其送至指定地点(如墓地)。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较为完善的丧葬习俗和相关的信仰体系,认为葬礼仪式的完成(如百日)对于亡灵的安息至关重要。“送死鬼”的存在及其职责,是当时人死后灵魂观念和丧葬礼仪制度在民间信仰中的具体体现。

2.分析:

片段二记载了魏晋时期民间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即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并可能对生者产生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生死无常背景下,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恐惧和警惕,以及一种朴素的因果报应或“业报”思想——认为生前的行为(无论善恶)死后可能会得到某种形式的“报复”。这体现了民间信仰中既有对死后世界的敬畏,也有基于现实生活体验而形成的关于灵魂惩罚的想象,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精神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