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与罗马的贸易往来与外交关系.docxVIP

汉唐与罗马的贸易往来与外交关系.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与罗马的贸易往来与外交关系

在公元前后的千余年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崛起了两个横跨洲际的文明中心——东方的汉唐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这两大帝国虽未直接接壤,却通过漫长的商路与零星的使节往来,在丝绸、香料、宝石的流转中,在驼铃与帆影的交错里,编织出一张跨越山海的文明交流网络。这种交流不仅是货物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互鉴、认知的拓展,如同两颗遥远的星辰,虽未相撞,却以各自的光芒照亮了对方的文明夜空。

一、文明初遇:汉唐与罗马的地理认知基础

要理解两大帝国的贸易与外交,首先需回到它们对彼此的最初认知。这种认知的起点,是模糊的传说与零星的信息碎片,却为后续交流埋下了种子。

1.1汉代对罗马的“想象性认知”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前,中原对西方的了解仅限于“禺氏之玉”的传说(《管子》中对月氏美玉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后,《史记·大宛列传》首次记录了“黎轩”——这个被学者普遍认为指向罗马东部行省的名称。当时的汉朝人听说,黎轩“有城郭,列置邮亭”,“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甚至提到其“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这些描述混合了道听途说与夸张想象:所谓“善眩人”是罗马的杂技艺人,“大鸟卵”可能是鸵鸟蛋,而“海中交市”则暗示了海上贸易的存在。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时,其部将甘英试图出使大秦(汉代对罗马帝国的称谓),行至波斯湾受阻。波斯商人以“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的说法劝阻(《后汉书·西域传》)。这段未竟的旅程虽未抵达罗马,却让汉朝对大秦的认知更具体:“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宫室皆以水精为柱”“以金银为钱”。这些信息通过商队口耳相传,逐渐勾勒出一个“多奇物”的西方大国形象。

1.2罗马对中国的“丝绸神话”

与汉朝类似,罗马对东方的认知最初也源于贸易。公元前1世纪,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提到“赛里斯人”(Seres,希腊语“丝之国”),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则详细记载:“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采集羊毛的方式获取丝绸——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中,再用梳子梳理,妇女们耗时两年完成纺织。”这种对丝绸来源的误解,恰恰反映了罗马贵族对丝绸的狂热:凯撒曾穿着丝绸长袍出现在剧场,引发全城效仿;提比略皇帝虽试图限制丝绸消费,却因“女性对丝绸的痴迷难以遏制”而作罢(塔西佗《编年史》)。

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中,根据商人的记录标注了“秦尼”(Sinae,可能指中国)的位置,称其“位于世界东端,有大城秦尼(Thinae)”。这些记载虽不准确,却证明罗马已将中国视为丝绸的终极来源地,这种认知驱动着商队不断东进。

二、贸易网络:从“间接试探”到“双向繁荣”

如果说汉代的贸易是通过中间商人的间接试探,那么唐代的贸易则呈现出陆海并重、商品多元的双向繁荣。这种转变,既是商路畅通的结果,更是两大帝国国力强盛的体现。

2.1汉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贸易”

汉代与罗马的贸易,主要依赖“中转商”——中亚的大夏、安息(帕提亚)商人。《汉书·西域传》载:“安息……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其西则条支(叙利亚),北有奄蔡(里海东北)、黎轩。”安息控制着波斯湾至两河流域的商路,垄断了中国丝绸西运罗马的贸易。罗马商人若想获得丝绸,需通过安息商人转手,价格往往翻数倍:罗马市场上的丝绸曾卖到每磅12两黄金,与等重的黄金等价。

具体贸易路线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诸国(楼兰、于阗、疏勒)至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再经康居(哈萨克斯坦南部)、安息至两河流域,最终抵达罗马东部的安条克(今土耳其安塔基亚);海路则从合浦(今广西北海)或日南(今越南中部)出发,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至印度东海岸(黄支国),再经斯里兰卡(已程不国)转运至红海,由罗马商人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运入地中海。

贸易商品以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为主,罗马及地中海地区的玻璃器、宝石(如祖母绿、蓝宝石)、香料(乳香、没药)、象牙则反向输入。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罗马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时期),虽属唐代文物,却印证了汉代以来罗马货币已通过贸易流入中国。

2.2唐代:陆海并举的“直接互动”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西至咸海,设安西四镇保障商路安全;同时海上贸易兴起,广州成为“通海夷道”的起点。此时,罗马已分裂为西罗马(灭亡于476年)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唐代称“拂菻”),双方的贸易从“中转”转向“直接”。

陆路方面,《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拂菻,古大秦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土多金、银、奇宝……织锦、绫、绢。”唐代商人可经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至里海以南,再入拜占庭境内。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唐代联珠纹锦,图案融合了罗马的葡萄纹与波斯的联珠纹,正是贸易文化交融的见证。

海路方面,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