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至明绘画风格的时代演变
站在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前,北宋范宽笔下那座近乎顶天立地的巨峰,岩石肌理用“雨点皴”层层皴擦出的厚重感,连山间行商的小毛驴都画得纤毫毕现——这是宋画留给我们最直观的震撼。而当目光转向台北故宫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元代黄公望用干笔淡墨勾勒的富春江水,峰峦起伏如行云流水,连山石的轮廓都显得模糊柔和;再看上海博物馆里沈周的《庐山高图》,明代文人笔下的山水已不见宋人的严谨,却多了几分率性的笔墨趣味。从北宋到明晚期,这八百年间的绘画风格,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每一笔都刻着时代的印记。
一、北宋:格物致知与文人画的萌芽
1.1院体画的写实巅峰:对自然的“格物”追求
北宋初年,国家一统后,宫廷画院逐渐恢复。此时的画家们继承了五代西蜀、南唐画院的传统,但更将“写实”推向极致。这种风气与宋初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结束战乱后,统治者需要通过绘画记录山河气象,士大夫则受“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影响,认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最能体现这种写实精神的是山水画。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中,寒林的枯枝像“蟹爪”般伸展,每根枝条的转折都符合自然生长规律;范宽隐居终南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溪山行旅图》里的山体高达206.3厘米,近景的巨石用“雨点皴”密密麻麻地排列,远看却浑然一体,连岩石上的苔痕都有深浅变化。当时画院考核画家,常以“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诗句为题,要求画出“锁”的意境、“香”的余韵,这种“画外之思”已初现文人趣味,却仍以精准的写实为基础。
花鸟画同样如此。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中,山鹧的羽毛根根分明,连喙部的弧度都与真实鸟类无异;赵昌每日清晨带着露水写生,自称“写生赵昌”,他的《写生蛱蝶图》里,蝴蝶翅膀的脉纹、花草的向背,都像用显微镜观察过一般。这种对自然的极致模仿,并非简单的技术炫耀,而是宋人“穷理尽性”的哲学在艺术上的投射——他们相信,只有彻底理解自然的规律,才能画出“理”与“趣”兼具的作品。
1.2文人画的初啼:从“形似”到“意韵”的突围
当院体画在写实道路上登峰造极时,一批文人士大夫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写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米芾更直言“画人物,须顾盼语言;画花果,须望似可掇”,他们反对将绘画等同于“谨毛而失貌”的工匠之艺,主张绘画应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与意趣。
这种转变与北宋士大夫社会地位的提升息息相关。科举制度完善后,文人不仅是政治参与者,更形成了独立的文化圈层。他们的绘画题材逐渐转向梅兰竹菊“四君子”,因为这些植物的特性契合文人的品格:梅的孤高、兰的幽远、竹的劲节、菊的傲霜。文同画竹,“胸有成竹”的典故广为人知,他并非简单描摹竹子的形态,而是通过竹子表达自己“任事忠谨”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画面上一株扭曲的枯木、几块嶙峋的怪石,用笔粗率甚至有些“不合章法”,却被米芾称为“运笔清润,神似天成”——这“神似”二字,正是文人画追求的核心。
此时的文人画虽未完全脱离院体画的影响,但已埋下重要伏笔:它将绘画从“再现自然”转向“表达自我”,为后世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就像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说的:“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里的“常理”,既是自然之理,更是人心之理。
二、南宋:偏安江南与院体画的“边角之变”
2.1李唐:从“全景”到“截景”的转折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画院画家随高宗赵构来到临安(今杭州)。偏安江南的环境,让画家们的视野从北方的崇山峻岭转向了江南的烟雨空濛。这种变化在李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早年在北宋画院时的《万壑松风图》,还是典型的北宋全景山水:主峰高耸,瀑布飞泻,松林层层叠叠,充满“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大气象;但南渡后的《采薇图》,背景的山石已变得清瘦,《清溪渔隐图》更将视角拉近,只画溪水边的芦苇、渔舟,近景的树叶用“大斧劈皴”快速扫出,远处的山影仅用淡墨一抹。
这种转变不仅是空间的缩小,更是心态的折射。南宋士人面对半壁江山,既有无可奈何的怅惘,又有对精致生活的追求。画院画家们开始思考:既然无法描绘完整的山河,何不聚焦眼前的诗意?于是“边角之景”逐渐流行——马远的《踏歌图》,主景只占画面的一角,远处的山峰像被“截断”般露出半截,留白处的云雾反而成了主角;夏圭的《溪山清远图》,长卷中不断切换近景的竹篱、中景的扁舟、远景的山尖,像极了江南水乡“步移景异”的游览体验。
2.2水墨抒情:从“工笔”到“简笔”的跨越
南宋院体画的另一大变化是水墨的运用更加自由。李唐的“大斧劈皴”用侧锋快速运笔,墨色浓淡相间,把山石的质感表现得既苍劲又灵动;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更是突破传统,用大笔泼墨画出仙人的轮廓,面部仅用寥寥数笔点出眉眼,却将醉态可掬的神情表现得活灵活现。这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