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动漫艺术概论》历年考试练习题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赛璐璐动画
赛璐璐动画是20世纪主流的传统手绘动画制作技术,因使用透明醋酸纤维素(赛璐璐片)绘制动态画面而得名。其核心流程为:在纸上绘制关键帧(原画),复制到赛璐璐片上并着色,将片层叠加于背景之上拍摄。该技术通过分层处理实现画面的动态与层次感,曾广泛应用于迪士尼、手冢治虫等经典动画制作,直至数字技术普及后逐渐被替代。
2.分镜表
分镜表是动画前期创作的核心工具,以连续画面+文字描述的形式规划镜头语言、动作节奏与场景转换。其内容包括镜头编号、画面草图、对白/旁白、时长、镜头运动(如推、拉、摇、移)及音效提示。分镜表直接决定动画的叙事逻辑与视觉风格,是导演意图向制作团队传递的关键媒介,例如宫崎骏的分镜表常包含大量细节草图,直接指导后续原画与背景绘制。
3.原画
原画是动画制作中的核心岗位,负责设计关键动态的“关键帧”。原画师需精准把握角色运动规律(如重力、惯性)、表情变化及动作张力,通过绘制关键动作瞬间(如跳跃的最高点、挥拳的发力点),为中间画(动画师)提供动态轨迹参考。优秀原画师的作品具有“动势明确、个性鲜明”的特点,例如日本动画师川尻善昭的原画以强烈的动态线和戏剧化构图著称。
4.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是动画得以实现的生理基础,指人眼在接收光刺激后,视觉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保留约0.1-0.4秒的现象。基于此原理,当连续画面以每秒16帧以上的速度播放时,人眼会将离散画面感知为流畅动态。早期动画(如1832年的诡盘)即利用这一原理,现代动画的标准帧率(24帧/秒)亦以此为依据。
5.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文化指以动画、漫画、游戏(ACG)为核心的亚文化体系,其“二次元”概念源于日本,原指平面(二维)媒介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三次元)形成对比。该文化包含独特的符号系统(如萌系角色、架空世界观)、消费模式(周边、同人创作)及社群互动(漫展、弹幕文化),已从亚文化逐步渗透主流社会,例如《鬼灭之刃》的成功推动日本旅游与传统工艺复兴。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日本动画“类型化生产”的特征及其成因。
日本动画的类型化生产以市场细分与工业化流程为核心,特征包括:①题材高度类型化,如热血少年(《海贼王》)、校园恋爱(《月刊少女野崎君》)、机战(《高达》)等,每类题材有固定受众与叙事模板;②制作分工精细化,形成“原案-分镜-原画-动画-上色-合成”的标准化流程,降低创作风险;③产业链联动紧密,动画常与漫画、游戏、轻小说形成“跨媒体制作”(IP联动),例如《Fate》系列从游戏衍生至动画、电影、舞台剧。
成因主要有三:①市场驱动:日本动画产业高度商业化,类型化可精准匹配不同年龄、性别受众需求;②资源限制:中小型制作公司(如扳机社)需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成本;③文化传统:日本社会对“类型”的接受度高(如漫画的“分龄分众”体系),推动类型化成为行业共识。
2.分析美国迪士尼动画“全年龄向”叙事的典型策略。
迪士尼动画的“全年龄向”叙事通过“双层文本”策略实现,具体表现为:①表层为儿童友好的冒险/成长故事,包含简单明了的善恶对立(如《冰雪奇缘》的姐妹情)、可爱角色(如《疯狂动物城》的朱迪)及视觉奇观(歌舞、特效);②深层嵌入成人向主题,如《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哲思、《心灵奇旅》对人生意义的探讨,通过隐喻(如“灵魂学院”象征现代社会焦虑)与细节(成人梗、文化彩蛋)满足成年观众需求。
此外,迪士尼擅长融合普世价值(亲情、勇气、自我接纳)与多元文化元素(《海洋奇缘》的波利尼西亚文化、《青春变形记》的华裔家庭),既保证叙事普适性,又增强文化共鸣,最终实现“儿童看故事,成人看人生”的全年龄覆盖。
3.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特征。
中国动画“民族化”始于20世纪50-80年代,代表性作品包括:①《骄傲的将军》(1956):借鉴京剧表演程式(如武打动作、脸谱化造型);②《大闹天宫》(1961-1964):融合敦煌壁画、民间剪纸的造型风格,背景采用青绿山水技法;③《山水情》(1988):以水墨动画形式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无对白,通过琴、棋、松、泉传递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艺术特征集中表现为:①造型语言的民族化,如角色轮廓借鉴传统绘画“铁线描”,色彩参考民间年画(红、金、青);②叙事内核的民族性,多取材神话(《哪吒闹海》)、历史(《三个和尚》)或民间故事;③技术手段的创新,如水墨动画突破赛璐璐限制,通过宣纸晕染实现“笔断意连”的动态效果,成为中国动画的标志性符号。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数字技术对动漫艺术表现的影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