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及答案(完整版)
一、课内诵读积累与运用。
1.乱入池中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是围绕“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3.水,也是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__。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
____________。小雨滴____________,一场________________便开始了。滴滴
答答……____________……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父亲、树林和鸟》一文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直接点题,概括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者的关系,文章最后以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带刺的朋友》一文描写刺猬活动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驮枣离
去。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森林里风会演奏_________;下雨的时候,水会玩__________;在公园里、树
下和水塘边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歌声。
2.小溪______,流向河流;河流______,流向大海;大海______汹涌澎湃。从
一首_______的山中小曲,唱到____________的海洋大合唱。
3.课文开头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也是全文的_______句。然后围绕
这句话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写大自然的声音: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
三、课文回顾
1.本学期我积累了很多名言警句,“见善则迁,______________”是说要向好
的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是谓过矣”告
1/7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诉我们有了过错不改正,这才是真的过错;大诗人苏轼也说“改过不吝,
______________”;《左传》中也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认识了___________的宋庆龄、___________的裁缝、____________
的顾客、喜欢研究昆虫的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铁罐、
____________的陶罐。
3.这学期,我们还学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寓言故事《____________》,民间
故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四、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宋人有_______者。田中_______。兔走触株,________。因释其耒而
_______,冀___________。兔不可复得,__________。
2.《守株待兔》是一篇_____________,这则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
3.《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鹿角和鹿腿》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
5.《池子与河流》是一篇用_______的形式来表现的寓言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