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认定.docxVIP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认定.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认定

一、引言:当“口腹之欲”撞上“生态红线”

去年深秋,我在基层法院参与了一起非法收购野生鸟类的案件庭审。被告人是个五十来岁的菜市场摊贩,庭审时红着眼圈说:“我就想着抓点麻雀、斑鸠卖给餐馆,都是常见的鸟,咋就犯法了?”法槌落下时,旁听席上一位老护林员低声感叹:“他哪里知道,那些看着普通的‘小麻雀’,好多都是‘三有动物’,杀20只就能立案。”这个场景让我深切意识到,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的认定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课。

近年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秦岭生态保护”等政策推进,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类似案件仍时有发生。有人为了“滋补”高价购买穿山甲鳞片,有人为了“猎奇”饲养濒危鹦鹉,更有人觉得“乡下抓几只鸟不算事”。这些行为背后,既有法律认知的盲区,也有对生态价值的漠视。要破解这些困局,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核心问题: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到底如何认定?

二、从“零散规范”到“刑法利剑”:罪名的立法沿革与保护逻辑

(一)立法进程:从“行政管控”到“刑事制裁”的跨越

我国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野生动物保护法》(试行)首次明确“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但违规行为主要依靠行政处罚。直到1997年《刑法》修订,才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严重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在第341条设立“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以及“非法狩猎罪”三个具体罪名。此后,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调整,罪名表述进一步完善,保护范围从“珍贵、濒危”扩展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动物”)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这种立法演进背后,是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化。早期立法更侧重“资源利用”,比如允许合法猎捕“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如今则转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强调每一个物种在食物链中的独特作用——就像云南的犀鸟,它吞食榕树果实后排出种子,直接影响着整片森林的更新。

(二)规范定位:刑法与行政法的“双重防线”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的认定,必须衔接《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例如,判断“非法猎捕”是否成立,首先要看行为人是否取得“特许猎捕证”(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狩猎证”(针对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区域、工具范围内作业。若未取得证件或违反规定,行政机关可给予罚款、没收工具等处罚;若达到“情节严重”(如猎捕数量达标、使用禁用工具等),则可能触发刑事责任。

这种“行政违法—刑事犯罪”的阶梯式规制,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像护林员老张说的:“山里的猎户要是办了证、按规矩打几只野猪控制数量,我们支持;但要是下电网、毒饵,不管打多少都是犯罪。”

三、拆解犯罪构成:认定罪名的“四把标尺”

要准确认定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需逐一检验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就像用四把标尺丈量行为的“违法性”。

(一)犯罪客体:不只是“动物”,更是“生态系统”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度”。但随着生态法益理论的发展,学界更强调其保护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比如,一只普通的草鸮(俗称“猫头鹰”)每年能捕食千余只田鼠,若被大量猎杀,可能导致农田鼠害泛滥,进而引发农药过度使用,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客观方面:行为、对象、情节的“三重限定”

行为方式:五类禁止性行为

根据《刑法》第341条及相关司法解释,本罪的客观行为包括:

非法猎捕、杀害:针对活体野生动物的捕获或致死行为(如用网捕鸟、下药毒杀);

非法收购:以营利、自用等目的购买(包括以物易物);

非法运输:利用交通工具、邮件等转移(包括携带过境);

非法出售:有偿转让(包括拍卖、典当);

非法狩猎:针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违反“禁猎区、禁猎期、禁用工具/方法”进行猎捕(如在自然保护区内用电子诱捕装置捕鸟)。

实践中,这些行为常交织出现。比如有人在禁猎期用猎夹捕野兔(非法狩猎),然后卖给餐馆(非法出售),可能同时触犯两个罪名。

行为对象:三类受保护动物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一级、二级,如大熊猫、穿山甲等);

(2)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三有动物”,如刺猬、画眉等);

(3)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省级政府公布,如某些省份的白鹭)。

需特别注意,“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认定依据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会动态调整(如2021年新调整的名录将豺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若行为人猎捕的动物已被新名录纳入保护范围,即使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