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李峤

yuánpòshànghánkōng,jiēyánsìhǎitóng。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ānzhīqiānlǐwài,bùyǒuyǔjiānfēng。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二、字词注释

圆魄(yuánpò):指圆满的月亮,“魄”本为月之微光,此处代指月轮。西汉扬雄《法言?五百》中“月未望则载魄于西”便以“魄”称月,中秋圆月用“圆魄”相称,既合古制,又暗含团圆之意。

寒空(hánkōng):寒冷的天空,“寒”字一语双关——既写中秋入夜后的清冷空气,又衬出月光下的清冷意境,像薄纱裹着的凉意。

四海同(sìhǎitóng):古人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则四海皆晴”,“四海”泛指天下,“同”指月色相同、天气一致,暗藏人们对“天下共团圆”的美好想象。

安知(ānzhī):怎知道,“安”表反问语气,比“岂知”更温和,却藏着深沉的思辨,像轻声叩问而非高声质疑。

雨兼风(yǔjiānfēng):风雨交加,“兼”字写出风雨相伴的状态,不仅指自然天气,更暗喻人生中的动荡与困厄。

三、白话译文

圆满的月亮升上寒冷的夜空,

人人都说天下的月色都相同。

可怎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

不会正刮着风、下着雨呢?

四、作者简介

李峤(约644年—713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三朝重臣、著名诗人。他二十岁登进士第,历经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执掌中枢政务,被誉为“朝廷大手笔”,朝廷重要文诰多出自其手。

作为“文章四友”之一(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李峤的诗作以咏物诗和应制诗见长,现存近二百首。其诗格律精工,善于从寻常物象中挖掘深意,明人胡震亨评其“体物浏亮,调自谐畅”。《中秋月二首》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尤以其二的哲思为人称道。

五、写作背景

此诗约创作于李峤晚年被贬滁州别驾期间(约710年—713年)。彼时他历经宦海沉浮,曾身居相位,却因政治风波被贬斥地方,人生境遇如“晴雨不定”。

中秋赏月本是团圆喜乐之事,民间素有“四海同阴晴”的说法,但饱经世事的李峤却生出别样感慨。他见眼前圆月当空,联想到自己“昨日朝堂今朝贬”的经历,深知“表面安稳下可能藏着风波”,遂写下“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反问——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辨,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叹惋,借月言志,暗抒胸臆。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中秋月的意象对比

中秋月在古典诗词中多含团圆意,但不同诗人赋予其不同情感,结合本诗可梳理如下:

诗人/诗作

核心意象

情感基调

名句举例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圆月与风雨

思辨深沉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与清影

旷达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与秋月

悲凉牵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十五夜望月》

月光与桂香

清冷怅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本诗艺术手法解析

以乐衬忧:前两句写“圆魄上寒空”的清美之景,“四海同”的共识更是营造出祥和氛围;后两句突然转折,以“雨兼风”的萧瑟打破美好,反差中凸显深沉思考。

反诘见深意:“安知”二字以反问代替陈述,比直接说“千里外或有风雨”更有力量,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藏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怅然。

虚实结合:“圆魄寒空”是实写眼前之景,“千里风雨”是虚写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中,将自然观察升华为人生感悟。

(三)同类哲理诗作推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同以眼前景抒心中志,暗含对世事的坚守。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同样借自然现象表达对人生起伏的豁达。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本诗均以日常观察引发哲理思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深度赏析

(一)月光里的双重世界

读这首诗时,总想起小时候中秋赏月的情景:院子里摆着月饼,大人们说“你看这月亮,全国都一样亮”,可忽然就有远方亲戚打来电话,说那边正下雨,看不成月亮。那时不懂,如今读李峤的诗,才懂这寻常场景里藏着的深意。

首句“圆魄上寒空”是极美的实写,“圆魄”比“圆月”更有古意,像一块温润的玉盘慢慢浮上深蓝的天幕,“寒空”的“寒”字,是秋夜微凉的触感,也是月光自带的清辉。次句“皆言四海同”是世人的共识,是团圆夜最温暖的想象——仿佛此刻天下人的目光都凝在同一轮月亮上,没有距离,没有隔阂。

可后两句突然转了调子,“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