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劳动体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次劳动体验

【作文一】

一次劳动体验:在稻田里学会弯腰

整个六月,太阳像一枚烧红的铜钱贴在天空,不肯挪动半步。父亲打电话来说,家里的三亩早稻该割了,问我能不能回去帮两天忙。我正被期末论文和实习面试搅得焦头烂额,本想拒绝,可话到嘴边却变成“我明天一早到”。挂掉电话,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五年没有下过田。

高铁转小巴再转三轮车,抵达村口时,太阳刚把田埂上的露水烤干。父亲蹲在田头抽烟,脚下的胶鞋沾满去年的泥浆。他把一顶旧草帽扣在我头上,帽檐破了一角,像缺了牙的月亮。我弯腰卷裤腿,稻田的湿热扑面而来,带着腐殖土与稗草混合的气味,像一坛被突然启封的老酒,呛得我眼眶发酸。

父亲递给我一把镰刀,木柄被手掌磨得发亮。我俯身,左手攥住一把稻秆,右手用力一拉,稻穗却只是晃了晃,像在嘲笑我的笨拙。父亲不说话,接过镰刀,弯下腰,刷刷几下,稻子便温顺地躺倒在他脚边。我学着他的姿势,再次尝试,稻秆断裂的清脆声响终于响起。那一刻,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和十年前第一次握笔写字时一样紧张而新鲜。

正午的温度爬升到三十八度,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像一条蜿蜒的小蛇。稻叶边缘的锯齿割着手腕,留下细密的血痕,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我直起腰,田野便晃动起来,远处的树、天上的云、甚至父亲弯曲的背影,都在热浪里扭曲。我这才明白,课本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是比喻,而是切肤的生理感受——你的脊椎、膝盖、脚踝,都在用疼痛提醒你:土地从不接受虚浮的敬意,它只承认汗水。

午后,我们坐在田埂上吃母亲送来的饭团。饭团用新鲜荷叶包着,咬一口,有淡淡的清香。父亲突然说:“你小时候总问,为什么我们家的米比别家的香。其实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我们每年比别人多弯几次腰。”我嚼着米粒,想起城市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有机大米”,标签上写着“阳光雨露,自然生长”,却没有人提及此刻我们脊背上滚落的汗珠。

傍晚,最后一缕夕阳把稻田涂成金色。我直起腰,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株成熟的稻穗。父亲把割好的稻子捆成垛,码在板车上。我走过去,与他一起推车。车轮碾过田埂,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仿佛大地在低声哼唱。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劳动不是惩罚,而是大地与人类最古老也最平等的对话——你付出多少力气,土地就回报你多少重量。

回城的前夜,母亲把新碾的米装进我的行李箱。我摩挲着米粒,它们圆润、饱满,带着阳光的温度。列车启动时,我透过车窗看见父亲站在月台,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我知道,那黑点里藏着整个夏天的重量,也藏着来年春天再次弯下的腰。

【作文二】

一次劳动体验:图书馆里的“隐形工匠”

七月的大学图书馆,空调开到二十二度,冷气像一层薄霜敷在皮肤上。我报名参加暑期“图书修复”志愿活动,初衷只是为了混够社会实践学分。报到那天,负责老师把我带到地下二层的古籍室,指着一堆泛黄的书页说:“今天先学‘补破’。”我愣住——原来书也会老,会病,会疼。

修复室的光线被百叶窗切成均匀的几条,落在工作台上,像一条静止的溪流。老师发给我一支狼毫笔、一瓶糨糊、一张比蝉翼还薄的竹纸。她示范:先将书页背面朝上铺在塑料膜上,用毛笔蘸极淡的糨糊,沿着裂口轻轻描摹,再把竹纸覆上去,用指尖压平。动作轻得像在哄一只受惊的鸟。我学着做,却因手抖,糨糊糊成一团疙瘩,竹纸皱成了老人的脸。

“补书不能急,”老师拍拍我的肩,“你得先听它说话。”我凑近那页纸,闻到一股陈旧的气息——像雨后老屋的木头,又像晒过太阳的棉被。纸纤维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像一条条干涸的河床。我忽然生出愧疚:过去借书逾期、折角、在空白处涂鸦,原来都是对另一种生命的粗暴。

第三天,我开始修一本清光绪年间的《本草备要》。封面霉斑如墨,虫蛀的孔洞像被无数细小的子弹穿过。我先用软刷扫去浮尘,再用镊子夹出虫尸。最棘手的是一道五厘米的裂缝,它从书脊蜿蜒到页脚,像一道闪电。我把竹纸撕成比裂缝略大的小块,一片片拼接,每贴一片,就仿佛在给时间打补丁。

修到第七天,我的拇指和食指被糨糊泡得发白,指甲缝里嵌着纸屑。但当我把最后一页合拢,整本书竟像被重新点亮——那些斑驳的字迹、褪色的插图,突然有了呼吸。老师用宣纸包好它,在书脊上贴了一张修复记录,落款是“2024年7月,志愿者林一”。我盯着那个名字,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原来“留下痕迹”不必是轰轰烈烈的成就,也可以是把一件即将消失的事物轻轻放回时间的长河。

结营那天,老师带我们参观珍品库。在一排排樟木柜之间,她抽出一本明代的《天工开物》,指着扉页上的钤印说:“这是三百年前一位工匠的指纹。”我凑近看,果然有一枚淡褐色的半月形痕迹,像极了我拇指上被糨糊泡出的褶皱。那一刻,我听见历史与当下在指尖重叠的声响——原来所有“隐形”的劳动,都在悄悄延续文明的体温。

离开图书馆时,我把志愿者证放进钱包夹层。阳光照在柏油路上,蒸腾起热浪,我却觉得心里多了一块清凉的角落。后来每次翻开书,

文档评论(0)

卤蛋上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坚持上传各类文章,资料,努力努力,加油加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