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货币铸造技术考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货币铸造技术考察

引言

站在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夯土台基上,脚下的黄土里偶尔能翻出几枚泛着青锈的五铢钱。这些直径约2.5厘米的圆形方孔钱,历经两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五铢”二字的笔锋。它们不仅是汉代经济流通的血脉,更是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缩影。从汉高祖时期的榆荚半两到汉武帝定制的三官五铢,从民间私铸的粗陋钱模到中央官铸的精密范具,汉代货币铸造技术的演变,恰似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古人对金属工艺的探索、对经济秩序的追求,更凝结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

一、技术根基:原料制备的门道

要铸造出精良的钱币,首先得解决”米”的问题——铜料的选取与配比。汉代铜矿主要分布在丹阳(今安徽宣城)、巴蜀、豫章等地,《史记·货殖列传》提到”江南出铜、锡”,可见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铜料来源。但早期民间私铸时,为降低成本,常掺入大量铅、锡甚至铁,导致钱币”轻小易破”。直到汉武帝收归铸币权后,才建立起严格的原料标准。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算钱简》中,记载了”铜一斤,铅二两,锡一两”的配比记录,这说明官方已掌握铜、铅、锡的最佳比例。铜是主材料,决定钱币的硬度和延展性;铅能降低熔点,让铜水更易流动,填充范具细节;锡则能增加金属光泽,使钱文更清晰。工匠们会先将矿石破碎,用筛子筛出细料,再入竖炉熔炼。竖炉高约2米,用耐火土夯筑,底部留风口,通过鼓风提高炉温。熔炼时要不断观察火候,“铜水如金波荡漾时,方为上佳”——这是汉代《铜工要术》残简中的描述,可见温度控制全凭经验与眼力。

二、核心工艺:范具制作的巧思

解决了原料问题,接下来关键的环节是范具的制作,这直接决定了货币的形制和精度。汉代铸钱范主要分陶范、铜范两大类,其中陶范最常见,铜范则用于批量生产或铸造母范。

(一)陶范:从泥土到模具的蜕变

陶范的制作工序繁琐,堪比雕琢艺术品。首先要选土,必须用细腻的黄土,杂质少、粘性高。工匠们会将土块泡在水中,反复淘洗,去除砂石,再经过”醒土”(放置数天让水分均匀),才能开始制范。制范分两步:先做”范母”,即用泥捏出带钱文的模具,钱文需反刻,这样浇铸出来的钱币才是正字。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曾出土一枚”五铢”范母,钱文深约1毫米,笔画边缘整齐如刻刀,可见工匠雕刻时的专注。

范母做好后,用它翻制”子范”。子范分上下两片,每片可刻4-8枚钱模,钱模间用浇道相连。翻制时要小心按压,确保钱文清晰,稍有错位就会导致”错范”(钱币边缘不齐)。翻好的子范需阴干三天,再入窑烧制。窑温控制在800-900℃,烧出的陶范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却不失透气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浇铸时铜水产生的气体需要通过陶范的微小孔隙排出,否则钱币会有气泡缺陷。

(二)铜范:耐用与精度的突破

陶范虽好,但每铸一次就会因高温膨胀而开裂,只能用几次。到了西汉中期,工匠们发明了铜范,这种用青铜铸造的范具能反复使用上百次,大大提高了效率。1982年江苏盱眙出土的汉代”五铢”铜范,长15厘米,宽8厘米,内刻6枚钱模,浇道呈放射状分布,边缘还有”上林三官”的铭文——这是中央铸币机构的标记。

铜范的制作需要先做陶范母,再用陶范母浇铸铜范。铜范的优势在于硬度高,钱模细节更清晰,尤其是钱廓(边缘凸起)和穿口(方孔)的精度。但铜范也有缺点:成本高,铸造时需要更高的炉温,且铜范受热后膨胀系数大,容易导致钱模变形。所以工匠们会在铜范表面涂抹一层草木灰,既隔热又能减少铜水与范具的粘连。

(三)叠铸技术:古代的”流水线”

最让现代人惊叹的是汉代的叠铸技术。所谓叠铸,就是将多块陶范或铜范叠在一起,通过中心浇道一次性浇铸多枚钱币。河南温县曾出土一批东汉叠铸范,每套由14块陶范叠成,高约30厘米,中心有垂直浇道,每块范上有4枚钱模,一次能铸56枚五铢钱。这种技术比传统单范铸造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堪称古代的”流水线”。

叠铸范的制作更讲究。首先要确保每块范的钱模位置完全对齐,否则叠起来后浇道会偏移,导致部分钱模无法注满。工匠们会在范的边缘刻上定位槽,叠放时”咔嗒”一声就能对准。浇铸时,铜水从顶部浇口注入,沿着中心浇道向下流动,同时分流到每层的钱模中。冷却后,将叠范敲开,取出钱币串,再用工具切断浇道残料,一枚枚钱币就成型了。

三、精细管控:从作坊到成品的质量保障

汉代货币能成为”跨朝代硬通货”(从汉到唐沿用700余年),离不开严格的质量管控。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中央收回铸币权,设”上林三官”(钟官、辨铜、技巧)专管铸钱,从此货币铸造进入”官方标准化”时代。

(一)原料关:从采矿到熔炼的全程监督

辨铜官负责原料检验,每批铜料入厂前要称重、测成分。《居延汉简》中记载:“铜料十车,重二千斤,铅锡合量不得过三成”,违反者”工匠笞五十,监官夺俸”。熔炼时,技巧官会派专人记录炉温、熔炼时间,炉前还设有”试铸区”,每炉铜水先浇铸几枚试样,用”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