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新经典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的当下,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人机交互提供了新视角。传统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大脑对外部信息的符号加工,身体仅作为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而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深深依赖于主体的生物特性与身体体验,身体的形态结构、感官运动系统直接参与认知构建。这种理论转向对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具身认知视域下,信息接收不再是被动的容器填充,而是身体与媒介的动态交互。以短视频为例,用户滑动屏幕的手势、手指与屏幕的接触面积、滑动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信息接收的深度。实验数据显示,当用户用拇指快速连续滑动时,对视频内容的记忆留存率比用食指缓慢单滑低17%,这说明身体动作不仅是操作行为,更参与了意义建构。同理,VR设备通过模拟触觉、温度等身体感知,使虚拟场景中的信息更易被具身化理解——参与者对虚拟博物馆展品的细节记忆,比通过2D屏幕观看的群体高出32%。
这种交互特性也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情感维度。传统文字传播依赖抽象符号唤起情感,而具身传播通过身体感知的具身模拟直接触发情感反应。研究发现,当读者阅读寒风刺骨的文字时,皮肤表面温度平均下降0.3℃;观看消防员救援视频时,受试者心率与呼吸频率会同步趋近视频中救援者的生理指标。这种身体层面的同频共振,使信息传播突破了符号意义的传递,实现了情感体验的直接共享。
但需警惕的是,过度依赖具身交互可能导致认知窄化。当信息接收高度依赖特定身体动作(如短视频滑动)或感知模式(如VR眩晕阈值)时,用户的认知路径会被技术设备格式化。实验中,长期使用单手滑动设备的用户,在需要双手协调完成的认知任务(如拼图游戏)中,反应速度比对照组慢21%。这提示我们:技术赋能的具身交互需与传统认知方式形成互补,而非替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身认知理论否定传统认知科学,认为身体是认知过程的核心参与要素。
B.短视频用户滑动手势的差异仅影响操作行为,与信息接收深度无关。
C.VR设备通过模拟身体感知,使虚拟场景信息的记忆效果优于2D屏幕。
D.具身传播能实现情感体验共享,是因为突破了符号意义的传递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数字技术为背景,引出具身认知理论对信息传播的启示。
B.第二段通过实验数据对比,论证身体动作参与意义建构的观点。
C.第三段从情感维度切入,用生理指标变化的例子支撑具身传播优势。
D.末段辩证讨论具身交互的弊端,与前文形成立—破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身认知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认知研究从离身转向嵌入身体。
B.若某群体长期使用特定身体动作接收信息,可能影响其认知灵活性。
C.阅读夏日蝉鸣时皮肤温度上升,可作为具身传播的佐证案例。
D.具身交互与传统认知方式的互补,能完全避免认知窄化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匠人的尺
王师傅的木工房在巷尾,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鲁班记三个字被磨得发亮。我常去看他做活,最入神的是看他用那把老尺——深褐色的檀木,边缘包着铜皮,刻度被手指摸得泛着琥珀色的光。
尺这东西,不是量木头的,是量人心的。王师傅眯着眼说。那年我刚上初中,蹲在木屑堆里,看他给张奶奶打棺材。棺材的木料是张奶奶儿子从山里伐的老柏木,带着松脂的香。王师傅量料时,每寸都要量三遍:先顺着木纹,再斜着对光,最后用指节敲着听声音。这柏木芯子有节疤,他用尺头点着木料,得避开,不然棺材合缝时会漏风。
我问:漏风怎么了?他停下推刨,刨花像金色的蝴蝶飞起来:人走了,要图个周全。漏了风,魂儿就留不住,在阴间受冷。我打了个寒噤,看他的尺在木料上慢慢移动,像在抚摸什么沉睡的东西。
后来有回,我替文具店老板找王师傅修柜台。老板说要省木料,王师傅量了量裂开的木板,摇头:这柜台用了二十年,木性早稳了。要修就得换同纹路的料,不然新木涨缩,过两年还得裂。老板皱着眉:换料多花钱,随便钉块板就行。王师傅把尺往桌上一搁:你要图省,我不接这活。我这尺量得出木料的性,量得出人心的诚。老板气哼哼走了,我却见王师傅摸着尺笑,像在哄闹脾气的孩子。
去年秋天,王师傅病了。我去看他,他躺在藤椅上,那把尺搁在胸口。这尺跟了我五十年,他的声音像揉皱的纸,刚学徒时,师父说,尺是匠人的胆。量错了一寸,家具就歪;心歪了一寸,手艺就塌。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尺上,那些刻度泛着温润的光,像老人的眼。
前几日路过巷尾,木工房锁着门,门楣上的木牌还在。我忽然想起,王师傅最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