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宏观上把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沿海与内地变化上的不均衡。(时空观念)

2.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近代婚俗、服饰、传媒变迁的特征及其原因。(历史解释)

知识点一“断发易服”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

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1)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

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关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辨析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知识点二报刊与电影

1.报刊

(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

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

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

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革新: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风俗的变革

(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2)范围: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的注目。

4.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

(2)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3)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一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①,以供日用。

——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

[解读]①句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提示】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史料二仰内务部通令②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③《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

[解读]②③处信息体现了政府政策的作用。

[思考](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到了什么影响?

【提示】政府政策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改革运动的影响。

史料三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④,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⑤。

文档评论(0)

131****84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