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宋教育体系的文化特征
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开成石经》前,指尖轻触那些历经千年的刻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行至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讲学堂,朱熹手书的”博学之,审问之”匾额仍在诉说着讲学的温度。唐宋时期的教育体系,就像一条蜿蜒的文化长河,既流淌着前代积累的智慧,又奔涌着时代创新的浪花。它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具象化呈现,其文化特征深刻烙印着”承古开新”的时代底色。
一、官学体系:制度框架下的文化认同建构
1.1唐代官学:等级化中的文化秩序
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侧的国子监,是当时天下学子心向往之的”最高学府”。这里的”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崇文馆),从建筑规模到师资配置都严格遵循着等级制度——国子学只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收五品以上,四门学收七品以上,而弘文、崇文两馆更是皇室宗亲与宰相子弟的专属。这种看似严苛的等级划分,实则是唐代”以礼立序”文化传统的教育投射。
在教学内容上,官学将《周礼》《仪礼》《礼记》作为核心教材,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条文,更要理解”礼”在社会运行中的规范作用。笔者曾在敦煌文献中见过一份唐代国子学学生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士相见礼”的具体流程:“宾至,主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拜,主人揖入”,旁边还用朱笔批注”此礼行则尊卑明,家国和”。这种对”礼”的重视,本质上是通过教育强化社会成员对儒家文化秩序的认同。
1.2宋代官学:平民化中的文化普及
与唐代相比,宋代官学最显著的变化是”寒门入仕”通道的拓宽。宋太祖曾下诏:“凡以资荫补官者,须入国学听读”,但到了宋仁宗时期,太学开始允许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俊异者入学。更值得注意的是”三舍法”的推行——学生从外舍、内舍到上舍逐级考核,上舍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这种”成绩取代门第”的选拔机制,就像在官学体系中投入了一颗文化普及的种子。
笔者在《宋会要辑稿》中读到过这样的记载:庆历年间,苏州人范仲淹捐建州学,“广延名师,凡吴中之士,不论贫富,皆可执经问难”。当时有个叫孙复的穷书生,白天在粥铺帮工,晚上到州学旁听,最终成为一代经学大师。这种教育机会的下移,使得儒家文化从”贵族客厅”走向”市井巷陌”。正如南宋学者叶适所说:“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善,非独为士设也。”
二、私学发展:民间土壤里的文化自觉生长
2.1唐代私学:从家学传承到书院萌芽
在长安西市的书肆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卖笔墨的老贾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教小儿子读《论语》;住在平康坊的李娘子,每天午后在自家院子里教邻居家的女孩们读《女诫》。这些看似随意的”家庭课堂”,实则是唐代私学最基础的形态——家学。世家大族如博陵崔氏,甚至有家学专著《崔氏家范》,里面详细规定了”童蒙七岁读《孝经》《论语》,十岁习《尚书》《周易》“的学习进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书院的萌芽。唐玄宗时期设立的丽正书院,最初是皇家图书馆,但很快发展出”刊辑经籍,撰集文章,侍讲禁中”的教育功能。笔者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查到,丽正书院曾组织学者校注《九经》,并将注释本发放到地方私学。这种官方支持的民间教育机构,就像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将精英文化输送到更广阔的民间。
2.2宋代私学:书院兴盛中的文化创新
当我们走进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仍能感受到南宋时期的讲学氛围。朱熹在这里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教育纲领,更创新地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方法。这种”既重经典传承,更重思考创新”的教育理念,使书院超越了单纯的”科举补习班”定位。
南宋另一位大儒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的场景更具代表性。他常常带着学生到山林间散步,看到溪流就说”水之就下,犹人之向善”,见到松树就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种”随处体认”的教学方式,让儒家经典从书本走向生活。据《象山先生全集》记载,有位樵夫听了陆九渊的讲学后,回家对妻子说:“以前总觉得圣贤道理离咱远,现在才明白,好好过日子就是学圣贤。”这种文化与生活的交融,正是宋代私学最动人的文化特征。
三、科举制度:选拔机制里的文化导向塑造
3.1唐代科举:诗赋取士的文化审美培育
每年春天的长安,朱雀大街都会变得格外热闹——新科进士们穿着绯色官服,在大雁塔下题诗,在曲江池畔宴饮。这种”曲江宴”的盛景,与唐代科举”重诗赋”的选拔标准密不可分。据《唐摭言》统计,唐代进士科考试中,诗赋占比超过60%,最经典的例子是王维凭借《终南山》一诗高中状元,其中”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壮阔意境,正是盛唐气象的文学投射。
这种选拔导向直接塑造了唐代的文化审美。笔者曾见过一份唐代考生的模拟试卷,里面有一道题目是”以’春望’为题作五律”,考生的答卷中有”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BIM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6).docx
- 2025年房地产估价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9).docx
- 2025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8).docx
- 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1).docx
- 2025年智能家居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16).docx
- 2025年机器学习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0).docx
- 2025年注册交互设计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15).docx
- 2025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8).docx
- 2025年注册展览设计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6).docx
- 2025年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7).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