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叙事习作范文-重阳节登高-游记作文.docxVIP

初中八年级叙事习作范文-重阳节登高-游记作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八年级叙事习作范文-重阳节登高-游记作文

重阳登高记:一座山的温度与时光

晨光中的出发

重阳节的清晨是被露水浸润过的。六点刚过,窗台的茉莉花还凝着夜露,奶奶已经站在厨房灶台前蒸重阳糕了。蒸笼掀开的瞬间,白雾裹着糯米的甜香漫进客厅,混着窗台上那盆茱萸枝头的清苦气——这是重阳独有的味道,像被时光揉碎的旧信笺,藏着几十年的记忆。

快吃,糕要凉了。奶奶把一块印着双九纹样的重阳糕推到我面前,糕体软糯,枣泥馅甜得刚好。爷爷坐在藤椅上,慢悠悠擦他那副用了二十年的登山杖,竹杖被摩挲得发亮,握柄处凹下去的纹路里,还嵌着去年重阳沾的泥。今天走哪条路?他头也不抬地问,目光落在墙上那幅泛黄的旧照片上:三十年前的重阳,二十岁的他背着年幼的爸爸,站在老县城后山的石阶上,身后是漫山红叶。

还是走新修的步道吧,爸爸把登山包甩到肩上,拉链里露出保温杯和一包奶奶准备的卤牛肉,老石阶太陡,妈腿脚不便。奶奶立刻摇头:不行,老石阶有故事,走新道没意思。我看着她布满皱纹的手抚过照片里那级级石阶,忽然想起小时候她总说:每级石阶都踩着前人的脚印,重阳登高,登的不是山,是时光。

七点整,我们一家四口出了门。天刚蒙蒙亮,小区门口的桂花树落了一地金黄,踩上去沙沙响。爸爸推着奶奶的轮椅,我跟在后面,轮椅扶手上挂着那个装茱萸的红布袋——每年重阳,奶奶都会把新鲜茱萸装进去,说避邪也避忧愁。街角的早点摊已经支起来,卖糖炒栗子的李大爷看见我们,笑着喊:今天重阳,给你们多加两颗栗子!奶奶从布袋里摸出两颗昨天买的重阳糕递过去:李大爷,你也尝尝,甜的。

山脚的遇见:石阶与时光

我们选择的山是城东的翠屏山,海拔678米,是本地人心中重阳必登的地方。山脚下的登高入口石碑刻着明代诗人重阳登高望,秋色满人间的诗句,碑文边缘被风雨侵蚀得模糊,却比新碑更有温度。

老石阶从石碑旁延伸出去,青石板被千万人踩得发亮,中间凹陷的部分像被时光吻过的酒窝。奶奶坚持要自己走,拄着爷爷的登山杖,一级一级往上挪。我扶着她的左臂,能摸到她袖口磨出的毛边——那是去年重阳登高时,被石阶边突出的岩石勾破的。

这级石阶,是我小时候和爷爷一起修的。奶奶忽然停下,指着第37级石阶说,那年我十岁,爷爷带着村里人,从山背头运石头来,一块一块铺。那时候哪有水泥?用糯米浆和石灰粘,下雨天滑得很,我爷爷总说石阶要稳,人也要稳。她的手指抚过石阶缝隙里钻出的几丛野草,你看,草都长起来了,可石阶还在。

石阶两旁的枫树开始泛红,有的像被夕阳染过,有的像沾了胭脂。风一吹,叶子打着旋儿落下,落在奶奶的银发上,落在爷爷的登山杖上,落在我伸出的手心里。我接住一片枫叶,边缘的锯齿像小兽的牙齿,叶脉里还流淌着生命的绿——这是重阳的秋色,热烈又温柔。

走到第129级石阶时,我们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坐在石阶上喘气,身边放着一个掉了漆的木匣子。奶奶认出他:老张?你不是去年搬去儿子家了吗?老爷爷抬起头,眼睛亮了:李婶!今年重阳想家,回来看看这山。他从木匣子里取出一张黑白照片,这是我父亲1945年重阳登高照,就在这石阶上,穿长衫,戴眼镜,手里还拿着本书。

我们围过去看照片:年轻的男人站在石阶上,背景是苍翠的山,手里捧着一本翻开的线装书。老爷爷指着照片说:我父亲是教书先生,每年重阳都带我来登高,说登高望远,才能看见更远的地方。后来我老了,又带儿子来,现在儿子在城里工作,说山太高不来了......他的声音低了下去,望着蜿蜒向上的石阶,可这石阶记得呢,记得我父亲,记得我,也记得你们。

爷爷拍了拍老爷爷的肩膀:一起上去吧,你父亲在天上看着呢。奶奶从布袋里拿出两颗茱萸,系在老爷爷的登山杖上:戴上吧,避邪也避忧愁。老爷爷笑着接过,眼角的皱纹像石阶的纹路,深深浅浅,都是故事。

半山腰的停留:桂花与旧事

继续往上,石阶渐渐陡峭。爸爸把奶奶的轮椅从石阶旁的小路上推过,小路是新修的,铺着防滑的石板,但奶奶坚持要走石阶:老路有老路的魂儿。她的脚步慢,却很稳,登山杖点在石阶上,发出笃笃的声响,像时间的钟摆。

走到半山腰的望亭时,太阳已经升起来,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望亭是明代建的,四根石柱支撑着飞檐,檐角挂着铜铃,风一吹,叮当作响。亭子里摆着石桌石凳,几个老人围坐着喝茶,看见我们,笑着打招呼:李嫂,今年又来登高!

奶奶在石凳上坐下,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重阳糕和卤牛肉。来,尝尝我做的糕。她把糕分给大家,一位白发奶奶接过,咬了一口,眼睛弯成月牙:甜,甜到心里头。她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我母亲1960年的重阳照,就在这望亭里,手里拿着一个烤红薯,说重阳登高,吃了糕,步步高。

照片里的年轻女

文档评论(0)

雪雪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