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5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梳理4唐诗五首新人教版.docVIP

辽宁省2025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梳理4唐诗五首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6

古诗文梳理

4唐诗五首

野望唐·王绩

写作背景

唐初,王绩以前官待诏门下省,后辞官还乡。此诗便作于诗人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东皋薄暮①望,

徙xǐ倚②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①内容理解:首联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东皋”“薄暮”交代地点、时间,渲染气氛。“望”点题,领起下文写景。

②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③内容理解:颔联为静态远景,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季山野晚景图,侧重正面宏观描写秋天山野的静谧。

④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景象,衬托了诗人的孤独、落寞。

牧人驱犊dú③返,

猎马带禽④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回归家园。

⑤内容理解:颈联为动态近景,描写牧人、猎人傍晚时分归家的温馨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

⑥画面描绘:放牧的人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⑤。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⑦内容理解:尾联抒情,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⑧用典:诗人借用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孤独忧郁的心情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重点注释

①薄暮:傍晚。薄,接近。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惆怅、孤寂的心情,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

理解赏析

【教材课后题】《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本诗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整个画面形象、灵动。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

写作背景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昔人①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了黄鹤楼。

①内容理解:首联扣题,借用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并为黄鹤楼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诗人慕名前来游览,可仙人已驾鹤而去,鹤去楼空,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②情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天空中飘飘荡荡。

③内容理解:颔联紧承首联,抚今追昔,引出诗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为写乡愁做铺垫。“不复返”一语双关,既写黄鹤,又写岁月。“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叹。

④炼字:“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的邈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

芳草萋qī萋⑤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的树木分明可辨,更能看清草木茂盛的鹦鹉洲。

⑤内容理解:颈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

⑥写作手法:对仗工整,上下句各使用一个叠词,写出了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景,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故乡?看江面烟波浩渺更使人烦愁。

⑦内容理解:尾联抒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⑧炼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