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街的故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盘街的故事

在城市的版图上,营盘街不过是一条被时光遗忘的褶皱,藏在林立高楼的阴影里。不到五百米长的街道两侧,是些老旧的店铺和斑驳的围墙,几栋上世纪的红砖房固执地挺立着,像不肯退场的老人。

这条街上的人都知道马未明和他的旧书店“墨香居”。店面不大,三十来平米,却塞满了上万册书籍,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只留下狭窄的过道。空气里终年飘浮着纸张腐朽的特殊气味,混合着霉味和淡淡的茶香。

马未明五十出头,未婚,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镜片厚得像瓶底。他话不多,大部分时间坐在柜台后面看书,手边总有一杯泡得浓酽的绿茶。有人推门进来,他抬头看一眼,点点头,便又埋首书页。除非客人主动询问,否则他不会开口推荐或搭讪。

这样的经营方式自然赚不了钱,好在房子是父亲留下的,没有租金压力。他的生活极简朴,一天,一天三餐不超过五十元,衣服穿到领口磨毛还不舍得扔。邻居们都说,老马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闷,活得像本书——封面朴素,内页泛黄,还没什么插图。

四月的那个雨天,一切都变了。

下午三点多,雨下得正大,店里没有顾客。马未明正在整理刚收来的一批旧书,门上的铃铛响了。一位老人蹒跚而入跚而入,脱下湿透的雨衣,水珠滴滴答答落在地上。

“需要什么书?”马未明例行公事地问。

老人摇头:“我不买书,我是来卖书的。”

这样的开场白马未明听过无数次。他放下手中的册子,走到柜台后:“什么书?”

老人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用油纸包裹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揭开层层防护,露出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笔记本。封皮已经磨损,边角翻卷,但装订依然牢固。

“这不是印刷的书,”老人说,“是我父亲的日记。我想,也许你会感兴趣。”

通常马未明不收手稿,它们难以转卖,占地方又不产生价值。但他还没来得及拒绝,老人已经把本子递了过来。

“你看看吧,”老人的眼神里有种恳求,“我,“我父亲叫陈望道,在这条营盘街上住了一辈子。这里面写的,都是关于这条街的故事。”

听到“营盘街”三个字,马未明犹豫了一下,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工整有力的钢笔字映入眼帘:

“民国二十七年春,我第一次见到她,在营盘街的槐花树下…”

就这一句,马未明便被吸引住了。他示意老人坐下,自己则站着翻阅起来。日记的主人文字简洁却生动,短短几段就勾勒出战乱年代里一条小街的风貌和人情。

“这本子你想卖多少钱?”马未明问。

老人苦笑:“你看着给吧。我搬家,带不走这些东西。儿子说直接扔掉,可我总觉得…可惜了。”

马未明从抽屉里拿出两百元递给老人。这个价格对于一本旧日记来说过高了,但他觉得值得。

老人接过钱,连声道谢声道谢,仿佛卸下了重担,又像是完成了某种交接。他穿上雨衣,临走前又说了一句:“父亲常说,每条街都有自己的秘密,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

门关上了,铃铛声还在空气中震颤。马未明坐回椅子,迫不及待地继续阅读那本日记。

日记的主人陈望道时年二十二岁,在营盘街开着一家小小的钟表修理铺。那年春天,他在街角的槐树下第一次遇见逃难而来的林素云。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旗袍,拎着一个藤箱,站在纷飞的槐花中,迷茫地环顾四周。

“她的眼睛很大,里面盛满了恐惧和疲惫,却依然清澈。”陈望道写道,“我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说想找一处便宜的房子租住。我带她去见了房东刘太太,就这样,她留在了营盘街。”

随着阅读的深入,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在马未明眼前徐徐展开。陈望道的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与林素云渐生情愫的过程,更描绘了描绘了抗战时期营盘街上的众生相:开杂货店的王老板暗地里为地下党传递消息;西医诊所的张医生免费为难民看病;甚至还有日本军官租房住在街上,其夫人竟然私下教中国孩子读书认字…

日记里的营盘街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战火纷飞中仍然保持着某种秩序与温情。居民们彼此扶持,共度时艰。陈望道和林素云的爱情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生长,直到一纸征兵令的到来…

马未明一口气读到深夜,直到眼睛酸痛才不得不停下来。他走到窗前,望着雨中寂静的营盘街。路灯昏黄的光晕里,雨丝斜斜落下。这条他已生活了二十年的街道,突然变得陌生而又神秘。那些熟悉的店铺和房屋,原来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往事。

第二天一早,马未明在店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征集与营盘街有关的老物件、照片、日记信件,高价收购。”

消息很快传开了。最先来的是对街理发店的赵师傅。

“老马,听说你在收集营盘街的老东西?”赵师傅手里拿着一个铁盒子,“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他是这条街最早的剃头匠。”

盒子里是一套老式理发工具,已经锈迹斑斑,还有几张发黄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几个穿着长衫的男人在一家小店前的合影,门上挂着“赵记理发”的木牌。

“这就是我家现在的位置,”赵师傅指着照片说,“听我爹说,那时候理个发才两分钱。”

马未明仔细端详那张照片,背景中的街道布局与今天相差无几,只是更加简陋。他付给赵师傅一百元,对方摆摆手:“不用不用,这东西放我这里也就是积灰。你能让它派上用

文档评论(0)

卤蛋上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坚持上传各类文章,资料,努力努力,加油加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