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2025)
一、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90分)
案例1:社区连环盗窃案
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某市高档社区连续发生7起入户盗窃案。案发时间均为周五晚20:00-22:00,目标为3楼至5楼的住户(无电梯),被盗物品集中于小件高价值物品(如珠宝、名表、限量版手办),未丢失现金或大件电器。现场无暴力撬锁痕迹,门锁疑似被技术开启;监控显示嫌疑人戴鸭舌帽、口罩,体态中等,作案时长均控制在8-12分钟内。值得注意的是,每起案件中,嫌疑人会将客厅茶几上的水杯按杯口朝西北方向摆放,且最后一起案件的住户曾在案发前一周在业主群抱怨“楼上噪音太大”。
问题:
1.分析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类型(工具性/表达性)及依据。
2.推断嫌疑人的潜在心理特征与背景信息(至少列出3项)。
案例2:家庭暴力转化杀人案
2025年2月,42岁的家庭主妇张某(化名)被发现在家中厨房杀害,丈夫李某(45岁,货车司机)投案自首。据调查,李某与张某结婚15年,近5年因李某长期酗酒、赌博,两人频繁争吵,张某曾3次报警但未离婚。案发当日,李某因赌博输光当月工资,回家后辱骂张某“克夫”,张某反击“早该和你离婚”并拿出手机称“这次一定报警”。李某夺过手机摔碎,用厨房菜刀连刺张某17刀,其中6刀集中在胸腹部(致命伤),11刀在背部(非致命但伤口较浅)。
问题:
1.结合“暴力循环理论”分析李某犯罪心理的发展阶段。
2.解释李某“胸腹部致命伤”与“背部浅伤”的行为差异所反映的心理状态。
案例3:“情感挽回”网络诈骗团伙案
2025年4月,警方破获一个以“情感挽回咨询”为名的诈骗团伙,主犯王某(32岁,心理学本科毕业)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90%挽回成功率”“专业导师一对一指导”等广告,筛选月收入8000元以上、因失恋情绪崩溃的受害者。团伙成员分为“引流组”(伪造成功案例)、“咨询组”(用“共情-施压-承诺”话术诱导付费)、“售后组”(拖延服务或拉黑)。受害者人均损失2.3万元,其中2名受害者因负债自杀未遂。据王某供述:“我知道他们痛苦,但只有放大他们的焦虑,才能让他们掏钱。”
问题:
1.分析王某的反社会人格特征(至少3项)。
2.解释团伙成员“分工协作”背后的群体犯罪心理机制。
二、行为动机判断题(每题20分,共40分)
题目1:
A案:某便利店店员因与店长长期矛盾,在夜班时用棍棒击打店长头部致其昏迷,随后拿走收银台1200元逃离。
B案:某抢劫犯在深夜随机选择独行女性,用刀威胁其交出财物后迅速逃离,全程未与受害者有额外言语交流。
问题:判断A、B两案的犯罪动机类型(工具性/表达性),并说明区分依据。
题目2:
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陈某(17岁)在班级饮水机投毒,导致5名同学住院。经查,陈某成绩长期排名班级第2,与第1名李某(班长)无直接冲突,但曾在日记中写道:“他(李某)每次发奖状时看我的眼神,像在嘲笑我永远赢不了。”案发前,李某被选为“省级三好学生”,陈某的投毒行为未涉及财物或其他利益。
问题:分析陈某的犯罪动机属于“工具性犯罪”还是“表达性犯罪”,并结合“挫折-攻击理论”说明理由。
三、心理画像题(每题25分,共50分)
题目1:
2025年5月,某市连续发生3起公共设施破坏案:公园长椅被喷漆“世界欠我一个道歉”,社区健身器材螺丝被拆卸,学校围墙被刻“他们都该死”。案发时间均为凌晨1:00-3:00,监控显示嫌疑人穿连帽卫衣,身高约170cm,步行至现场后骑共享单车离开。第三起案件中,嫌疑人留下半瓶未喝完的某品牌功能饮料(本地高校便利店特有)。
问题:根据以上信息,勾勒嫌疑人的心理画像(包括年龄、社会关系、情绪特征、可能的触发事件,至少4项)。
题目2:
某科技公司CEO赵某(50岁)在家中书房被杀害,现场无财物丢失,笔记本电脑硬盘被取出,抽屉内一份“商业机密协议”不翼而飞。尸检显示赵某系被钝器击打后脑致死,死亡时间为晚21:00-22:00,胃内容物显示其当晚曾与2人共进晚餐(检测出红酒和牛排残留)。赵某妻子称,案发前一周赵某频繁提及“老周最近不对劲”,老周(48岁)是公司前技术总监,3个月前因股权分配问题被赵某解雇。
问题:结合犯罪现场与背景信息,推断嫌疑人的身份关联、作案动机及潜在心理特征(至少3项)。
四、情境反应题(40分)
审讯场景:
你是一名刑警,正在审讯涉嫌盗窃的嫌疑人王某(28岁,无业)。王某称案发当晚(2025年6月10日)21:00-23:00在朋友李某家打游戏,李某已证实“王某确实来了,但中途接了个电话出去了10分钟”。当你追问“接电话的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