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2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重点易错题
PAGE2
单选题
1、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答案:B
A、C、D三项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正确。B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因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2、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答案:D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应该是“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拨开横陈的枝丫,迎着细细的春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
②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
③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
④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⑤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
A.①③②⑤④B.③①②⑤④C.②①③⑤④D.①③②④⑤
答案:A
这段话写的是作者由远及近观察雨中的梨花的情景。①句中的“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交代了行踪,为首句;③句描写梨花的整体美,因此紧接①句;②句中的“越往深处”交代作者行踪的变化;⑤句和④句具体写雨中观梨花的所见、所感。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4、下列句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D
A项“鲜”的意思分别是:少?鲜艳;B项两个“清”的意思分别是:清香?清秀;C项两个“通”意思分别是:通透?通向。D项两个“闻”都是“听到”的意思。故选D。
【点睛】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喧腾??蹂躏???海枯石滥??慧心未泯
B.喑哑???眩耀??芊芊细草??瘦骨嶙峋
C.奢望??弥漫???心旷神怡??窸窣作响
D.静谧???虐杀??闲情逸至??轻飞曼舞
答案:C
用反选排除法,A项“滥”为“烂”;B项“眩”为“炫”;D项“至”为“致”。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不难,错别字易于辨识,汉字出现错别字,原因在于汉字形似字、同音字太多,如果不细心就会出错。很多汉字是形声字,学习时要注意根据形旁和声旁判断字义,正确的使用汉字。
6、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D
例句和D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B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7、下列作品的作者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
(1)《春望》????????(2)《夜雨寄北》??(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醉翁亭记》
(5)《爱莲说》????(6)《小石潭记》???(7)《过零丁洋》?????????????????(8)《行路难》
A.(2)(3)(6)(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pdf VIP
- 《校园碳中和评定标准》.pdf VIP
- 无锡中秀电梯-WP-CAN3200 电梯控制器手册.pdf VIP
- 靖安佳园塑钢门供应及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
- 宪法是根本法课件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pptx VIP
- 四川省成都市九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冬季保暖(修订版).pptx VIP
- 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四川大学.docx VIP
- 中国邮政银行校招笔试题目.pdf VIP
- 公共课英语一模拟题2020年(316).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