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公共意识兴起.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士大夫公共意识兴起

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宋代是一个独特的坐标点。这个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朝代,不仅在经济、科技、艺术领域绽放异彩,更在士大夫精神层面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蜕变——公共意识的兴起。这种意识并非突然出现的灵光一现,而是根植于社会结构的变动、思想传统的滋养与时代使命的召唤,最终凝结为士大夫群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底色。

一、土壤:宋代社会变迁孕育的公共空间

要理解宋代士大夫公共意识的兴起,首先需要回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现场。与汉唐门阀士族主导的社会不同,宋代是一个”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平民化社会,这种转变为公共意识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1科举制度:打破阶层壁垒的”公平器”

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一场科举考试的意外事件改写了历史——考生徐士廉击登闻鼓告状,称主考官李昉徇私舞弊。赵匡胤亲自出题复试,不仅录取了包括后来成为宰相的吕蒙正在内的36人,更开创了”殿试”制度。这一事件背后,是科举制度从唐代的”通榜行卷”(靠名士推荐)向宋代”糊名誊录”(密封考卷)的转型。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取士11万余人,平均每年360人,是唐代的5倍有余。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大多出身于”不能累世仕宦”的普通家庭,如范仲淹”少孤贫,依长山朱氏学”,欧阳修”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当他们的命运不再依赖家族荫庇,而是与国家选才机制深度绑定,对”公”的认知便从家族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

1.2城市经济:流动社会催生的公共需求

北宋汴京的州桥夜市,“车马阗拥,不可驻足”;南宋临安的瓦舍勾栏,“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东京梦华录》记载的160余家店铺、《梦粱录》描述的200多种行业,共同勾勒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图景。随着坊市制度瓦解,城市中出现了”侵街”而建的商铺、定期开放的草市、跨区域流动的商帮。这种经济形态带来两个重要变化:一是人口流动加剧,“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宗族对个体的控制力减弱;二是公共事务激增,从城墙维护、河道疏浚到火灾预防、市场管理,都需要超越家族范围的协作。正如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在《泉州劝农文》中所言:“一乡之利害,一县之休戚,非一家一人之所能独任。”

1.3教育普及:知识下移带来的群体觉醒

如果说科举是选拔精英的通道,那么书院和私学的兴盛则是知识普及的引擎。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岳麓、白鹿洞、嵩阳)中,除嵩阳外均由民间力量首建;南宋书院更达515所,超过此前历代总和。这些书院不仅教授科举内容,更注重”明人伦”的通识教育。比如胡瑗在湖州州学创立”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两斋,前者研习儒家经典,后者学习水利、算术等实用之学。当”耕读传家”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当”士”的群体从”门阀之士”变为”平民之士”,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宗族祠堂,而是扩展到”乡党”“州郡”乃至”天下”的范畴。

二、渊源:从”修身齐家”到”天下己任”的思想跃迁

公共意识的觉醒,必然伴随着思想的突破。宋代士大夫并非凭空产生”以天下为念”的情怀,而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思想升级。

2.1原始儒家的”公共基因”

追溯源头,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教诲,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张,本就蕴含着超越个体的公共关怀。但在汉唐时期,这种关怀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汉代察举制下,“孝廉”的选拔标准强化了家族伦理;魏晋门阀政治中,“门风”“家学”成为士族的核心竞争力。直到唐代韩愈发起”古文运动”,重新强调”文以载道”,才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真正让这种”公共基因”显性化的,还是宋代士人的创造性转化。

2.2理学的”公共伦理”建构

提到理学,很多人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深入考察程朱陆王的思想体系,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公共意识。程颢、程颐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将个人与宇宙、社会视为有机整体;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更是直接点明了士人的公共使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特别强调”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自其国始;欲治其国者,必自其家始;欲齐其家者,必自其身始”,这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逻辑,实际上是将个人修养与公共责任紧密联结。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看似唯心,实则是在强调个体对整体的责任——既然”吾心”包含宇宙,那么对宇宙(社会)的关怀自然是分内之事。

2.3士风转变:从”清谈”到”实务”

与汉唐士人的”名士风流”不同,宋代士大夫更注重”经世致用”。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措施,每一条都直指当时的社会积弊;欧阳修主持编纂《新唐书》《新五代史》,在”义例”中强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