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福建高考练习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构传统文化的传播生态。从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到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从《国家宝藏》的AR解说到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传统文化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体验的跨越。这种转变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更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活起来的技术支撑。3D建模技术让青铜器上的纹饰清晰可见,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消失的古建筑,AI语音还原了古籍中的方言诵读。这些技术手段使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或古籍的纸页之间,而是以更贴近当代人认知习惯的方式呈现。例如,某博物馆开发的文物换装小程序,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文物,即可看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装饰变化,这种互动体验让文物开口说话,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然而,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在技与道之间找到平衡点。有学者指出,当前部分数字文化产品存在重技术、轻内涵的倾向:为追求视觉效果而过度渲染,导致文化内核被技术外壳遮蔽;为迎合流量需求而碎片化拆解文化,使得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深度被消解。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数字技术是工具,传统文化是本体,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文化价值的传播。
在数字时代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构建技术-内容-用户的协同机制。技术端应聚焦文化传播的核心需求,开发更适配传统文化特性的数字工具;内容端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数字内容;用户端要关注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通过精准推送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滴灌。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其非遗项目提线木偶戏的数字化实践颇具启示:团队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人的操控手法,建立木偶动作数据库;开发线上云剧场,设置跟我学互动模块,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中体验提线技巧;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卡通化的木偶形象和趣味问答,成功吸引年轻用户参与。这种多维度的协同创新,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赋予其时代活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交互,拓展了传播边界。
B.文物换装小程序通过互动体验让文物与观众建立心理连接,效果显著。
C.部分数字文化产品因过度追求技术和流量,导致文化内核被遮蔽或消解。
D.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数字化实践表明,技术应用只需关注年轻用户需求即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3D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使传统文化完全脱离了博物馆和古籍的限制。
B.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在于用技术手段替代传统传播方式。
C.技与道的平衡要求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文化价值的传播目的。
D.构建协同机制只需在技术端开发适配工具,内容端和用户端无需调整。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技术-内容-用户协同机制的一项是(3分)
A.某博物馆将文物照片上传官网,供网友免费下载。
B.某团队用VR技术复原古代战场,仅设置观看模式。
C.某非遗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
D.某APP整合京剧经典唱段,按用户年龄推送不同难度的学唱模块。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4分)
5.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数字化实践对其他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竹影》
老林头在巷口的竹器铺里坐了五十年。铺子不大,靠墙立着几排竹架,上面码着竹篮、竹椅、竹蒸笼,阳光从雕花窗棂斜照进来,在竹器上投下斑驳的影。
阿公,这竹篮怎么编得这样密?放学的小孙女踮着脚摸竹篮的纹路。老林头放下手里的竹篾,眯眼笑道:你看这竹篾,得选三年生的慈竹,劈成半根头发丝儿细,再经水浸、火烤、上油——每道工序都不能省。小孙女似懂非懂,指着墙上挂的竹编画:这只凤凰的尾巴,比我画的还好看!老林头摸着画框上的竹丝,眼神忽然变得悠远:四十年前,你奶奶在的时候,我们一起编了这幅《百鸟朝凤》,那时她总说......话音未落,手机在木桌上震动起来,是儿子小林的视频通话。
爸,我跟您说的那个文化公司的合作,他们又催了。视频里,小林西装革履,背景是写字楼的落地窗。老林头皱了皱眉:不是说过了吗?我这手艺,机器编不出来。小林叹口气:爸,现在谁还买手工竹器?上个月铺子只卖了三个竹篮,您看隔壁张叔的网店,卖仿古家具月入十万......老林头打断他:我这竹器是用手编的,也是用心编的。机器编的,没温度。
挂了电话,老林头起身走到后院。竹圃里的竹子沙沙作响,他摸着一根青竹,想起十五岁那年跟着师父学编竹器,师父说:竹匠的手,要像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