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真题完美版附答案详解.docxVIP

2025年高考真题完美版附答案详解.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高考练习题完美版附答案详解

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交叉领域,正在重塑学术研究的范式。传统人文学科依赖文献整理、文本细读和逻辑思辨,而数字人文通过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算法模型,将文本转化为可计算的结构化数据,使大规模跨语言、跨时空的文本比较成为可能。例如,利用词频统计工具分析《全唐诗》中“月”“酒”等意象的分布,能揭示唐代不同时期文人情感倾向的变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梳理《红楼梦》人物关系网,可发现传统细读难以察觉的隐性关联。

但数字人文并非对传统人文学科的替代,而是补充与拓展。人文学科的核心是对“意义”的追问,这需要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与人文关怀。数字技术擅长处理“量”的信息,却难以直接触及“质”的深度。以《哈姆雷特》为例,算法可以统计“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独白在不同版本中的出现频率,却无法替代读者对“存在之思”的个体体验。因此,数字人文的研究者需具备“双重视角”:既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又深谙人文研究的内在逻辑。

当前,数字人文的发展面临两大挑战。其一,数据采集的“偏在性”。网络数据库虽便捷,但可能遗漏未数字化的手稿、民间口传文本,导致研究样本的“数字鸿沟”。其二,算法的“黑箱性”。机器学习模型的运算过程难以完全解释,当分析结果与传统结论冲突时,研究者需警惕“技术崇拜”,回归人文立场验证结论的合理性。例如,某团队用情感分析模型得出《窦娥冤》情感倾向“中性偏喜”的结论,显然忽略了文本中“冤”的悲剧内核,这正是算法无法理解文化语境的典型例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将文本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实现了跨语言、跨时空的文本比较。

B.传统人文学科依赖文献整理和文本细读,其核心是对“意义”的追问与价值判断。

C.算法能统计《哈姆雷特》特定独白的出现频率,但无法替代读者对“存在之思”的体验。

D.数字人文研究若仅依赖网络数据库,可能因遗漏未数字化文本导致样本不完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全唐诗》意象分析和《红楼梦》人物关系网为例,论证数字人文拓展了研究方法。

B.文章通过对比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的特点,强调二者是补充而非替代关系。

C.文章以《窦娥冤》情感分析为例,说明算法在文化语境理解上存在局限性。

D.文章先总述数字人文的特点,再分论其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及发展挑战,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研究中,只要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就能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B.传统人文学科因缺乏技术手段,无法进行大规模跨语言的文本比较研究。

C.当算法结论与传统结论冲突时,应优先相信算法的客观性。

D.数字人文的发展需要研究者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研究的内在逻辑把握。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数字人文面临的两大挑战。(4分)

5.请以某部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数字人文研究可能带来的新发现。(6分)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影》

老周头的竹编坊在巷尾,门楣上“竹韵”二字已褪成淡青。他坐在竹凳上,竹篾在指间翻飞,如游龙穿云。竹丝过刀时发出“沙沙”声,像极了三十年前师傅教他时的动静。

“爷爷,这是要编鸟笼?”小孙女凑过来,扎着羊角辫,眼睛亮得像新摘的枇杷。

“这是食盒。”老周头指尖顿了顿,“你太奶奶当年嫁过来,陪嫁里就有一对竹编食盒。”他想起那对食盒,盖面刻着并蒂莲,竹丝细得能透光,“后来分给你爸和你姑姑,你爸那个……”他没说下去——十年前儿子创业,把食盒抵了债。

巷口传来汽车鸣笛,收旧物的老张头探进头:“老周,上次说的价,五千收你那套‘梅兰竹菊’屏风?”

老周头把竹篾往筐里一扔:“不卖!”屏风是他花三年编的,竹丝染了矿物色,每片叶子的弧度都照着宋画来的。

“现在谁还稀罕这老物件?”老张头嘟囔着走了。小孙女晃他胳膊:“爷爷,我同学说,他们家的收纳盒都是塑料的,轻得很。”

老周头没接话。他想起上个月去美院,学生们用3D打印做竹编模型,说要“创新传统工艺”。可那模型摸起来像块冷铁,哪有竹编的温凉?

傍晚,手机响了。是县非遗中心的小王:“周师傅,有个文旅项目想请您做顾问,教游客体验竹编。每天两百,管饭。”

“成。”老周头应了。挂了电话,他翻出压箱底的蓝布围裙——那是师傅临终前送的,针脚粗得像麻绳。

第二天,竹编坊里挤了十几个游客。小孙女举着手机:“爷爷,我开直播啦!”镜头里,老周头手把手教姑娘编小竹篮,姑娘的指甲盖涂着亮粉,总把竹篾掐断。

“慢慢来。”老周头说。他看见姑娘手机屏保是迪士尼公主,突然想起自己十二岁那年,蹲在师傅脚边,看他编蝈蝈笼,竹丝扎得手出血,却舍不得停。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