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历经千年而不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学习欣赏古代诗词,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我们体悟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旨在引导读者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以期能更深入地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如何欣赏中国古代诗词
欣赏古代诗词,并非简单的背诵与记忆,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品味与体悟过程。以下几个方面,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门径:
(一)解其言:疏通字词,把握字面意思
诗词语言凝练,常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活用现象,且多有典故。初读时,需借助注释,弄清字词的基本含义,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这是欣赏的基础。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作动词,生动形象,若无此理解,便难体会其妙处。对于典故,则需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才能准确把握诗人寄托的深层情感。
(二)感其情:体悟诗人的情感基调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诗人情感的结晶。要透过文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忧国忧民、壮志豪情或离愁别绪。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还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抓住了情感基调,便抓住了诗词的灵魂。
(三)入其境:品味诗词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由意象组合而成。诗人往往将情感寄托于客观物象(如明月、杨柳、落花、大雁等),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欣赏时,要调动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其画面的色彩、声音、动静,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字,便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令人身临其境。
(四)赏其技:分析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
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诗人是如何巧妙地表情达意的。同时,还要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是质朴自然、清新明快,还是华丽典雅、含蓄蕴藉。
(五)知其人,论其世:了解背景与文化
“知人论世”是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同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在杜甫笔下则可能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沉郁,这与他们各自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二、诗词欣赏示例
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简要说明欣赏过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解其言:通读诗句,理解字面意思。“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让人怀疑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抬起头来凝望天上的明月,低下头去思念远方的故乡。”这里的“床”,一说指井栏,一说指睡床,结合诗意,解为睡床前更为通俗。“疑”字点出了月光的皎洁与朦胧。
2.感其情:全诗情感基调是“思故乡”。由月光引发的思乡之情,朴素而真挚,是天涯游子共有的情怀。
3.入其境:诗人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床前洒满清冷的月光,这月光与地上的白霜相似,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诗人“举头”、“低头”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其望月思乡的神态与心理活动。
4.赏其技:此诗语言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痕,却意蕴深远。“疑”字用得巧妙,将月光比作霜,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也暗示了秋夜的微凉,更烘托了思乡的孤寂。“举头”与“低头”的动作对比,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余味无穷。
5.知其人,论其世:李白一生漂泊,漫游四方。此诗可能作于其客居他乡之时。这种普遍的思乡情感,通过他精炼的语言道出,故而能引发广泛共鸣,成为千古绝唱。
三、练习题
以下练习题旨在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欣赏方法,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一)基础知识与理解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解释下列词语:
*晓:
*闻: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知多少”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天气特点?
(2)“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名句,请分析“肥”和“瘦”字的妙处。
(3)词中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状态?
(二)鉴赏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咏梅诗,简要分析两位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