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小说《故乡》教案.docx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小说《故乡》教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小说《故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掌握小说的写作手法,提升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与《故乡》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三、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中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变化。

2.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和人物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反映农村变迁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变化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乡》。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重点讲述《故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对农村的影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并回答问题: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小说围绕“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故乡的变化、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闰土的形象

①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②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些句子,然后分组讨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哪些不同?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年闰土则变得麻木、迟钝、迷信、困苦,像一个木偶人。这种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①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小市民形象。作者通过对她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生动地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如自然环境描写(天气、景物等)和社会环境描写(农村的破败景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2)分组讨论: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自然环境描写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社会环境描写则揭示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生活的悲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理解小说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故乡的变化、人物的变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描绘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生活的困苦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农民命运的同情。

7.探究小说的写作手法

(1)提问:小说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前后形象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变化;巧妙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作用;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七、课本讲解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分析:这段文字通过自然环境描写,勾勒出一幅美丽、宁静的海边月夜图,为少年闰土的出场营造了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运用了动作描写,如“捏”“刺”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现了少年闰土生活的无忧无虑,与后文中年闰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八、互动交流

1.讨论环节

提出问题: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让人痛心,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时间为10分钟。

参考答案: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农民遭受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使得农村经济日益衰败。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2.提问回答

问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故乡”有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书海亦覆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书海亦覆舟书海亦覆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