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地下连续墙施工流程优化技巧
干了十来年地下连续墙施工,我总爱说一句话:“地下连续墙不是‘挖沟’,是给地下结构织‘防护网’。”从当初跟着师傅搬测量尺的小工,到现在带团队啃深基坑硬骨头,我太清楚这道“防护网”每道工序里藏着多少优化的巧劲儿。今天就从“新手常踩的坑”说到“老炮儿的窍门”,把这些年摸爬滚打攒下的流程优化经验掏心窝子聊一聊。
一、导墙:藏在地下的“基准线”,从起点杜绝偏差
刚入行那会儿,我总觉得导墙就是“挖两道矮墙”,直到第一次独立负责的项目出了岔子——成槽机刚下抓,槽壁就开始塌,后来一查,导墙基底没夯实,被地下水泡软了。打那以后我明白:导墙是地下连续墙的“根”,它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决定后续所有工序的质量。
1.1导墙形式选对,省一半力
常见的导墙有现浇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和砖砌三种。早期我接过一个工期紧的项目,图省事用了砖砌导墙,结果才过三天,墙脚就被泥浆泡酥了,成槽时抓斗一碰就掉块儿。现在我们团队首选现浇钢筋混凝土导墙,厚度至少20cm,配筋用Φ12@200的双层双向网片,墙顶比地面高20cm防雨水倒灌。要是遇到淤泥层或地下水位高的场地,还会把导墙深度从1.5m加到2m,底部再铺10cm碎石垫层,像给导墙打“钢筋水泥鞋”。
1.2轴线复核:多走两步,少改十次
导墙的轴线定位是“一锤定音”的事儿。我见过最离谱的错误:测量员把图纸上的坐标输错了一位数,结果导墙整体偏了30cm,最后只能炸掉重砌。现在我们的流程是“三核三校”——先用全站仪放初线,用红油漆标五个控制点;再由施工员拿50m钢卷尺人工拉距复核;最后等导墙模板支好后,用垂球从模板顶到底部吊线,检查每段模板的垂直度。我常跟徒弟说:“别嫌麻烦,现在多蹲两分钟看垂球,以后成槽偏位返工要蹲两天。”
1.3模板加固:软土地基的“抗扭秘诀”
在软土地区,导墙模板最容易“跑模”。去年在江边项目,头天刚支好模板,夜里下大雨,第二天模板整体向内侧倾斜了5cm。后来我们改进了加固方式:除了常规的对拉螺栓(@60cm一道),在模板外侧每2m加一道斜撑,斜撑底部用1m长的Φ25钢筋打入土中做锚点,顶部用可调式钢管顶紧。这样一来,就算遇到雨水浸泡,模板也像被“捆”在地基上,再也没出过跑模问题。
二、泥浆:看不见的“液体支撑”,性能调对槽壁稳一半
以前有个新人觉得泥浆就是“黄土加水搅和”,结果他负责的槽段刚挖到8m,槽壁就开始塌方,差点把抓斗埋进去。泥浆不是“辅助材料”,是地下连续墙的“液体骨架”——它靠静水压力平衡土压,靠泥皮隔绝地下水,性能调不对,再贵的设备也白搭。
2.1配比优化:看“土性”下药
刚入行时,我总按“教科书”上的“膨润土10%+纯碱0.5%”配泥浆,结果在砂层里泥皮薄得像纸,在黏土层里泥浆稠得抓斗都拉不动。现在我们会先做“土样分析”:砂层用“高黏度低比重”泥浆(膨润土12%+CMC0.2%),让泥皮快速形成;黏土层用“低黏度高比重”泥浆(膨润土8%+分散剂0.3%),防止泥浆“糊”在抓斗上。去年在粉质黏土场地,我们试了加0.1%的聚合物增黏剂,泥皮厚度从3mm降到1.5mm,成槽效率提了20%。
2.2现场检测:手摸眼看不如仪器准
以前靠经验“看泥浆颜色”“摸黏度”,结果有次泥浆比重仪显示1.25(标准1.05-1.15),抓斗下放时明显发沉,槽底积了20cm厚的沉渣。现在我们要求“三检制”:每车新浆进场测一次(比重计、漏斗黏度计、含砂量仪);成槽过程中每2小时测一次;钢筋笼下放前再测一次。我专门在泥浆池边挂了块小黑板,把每次检测数据写上去,谁调的浆、什么时候调的一目了然。上次有个工人偷懒没加纯碱,比重仪刚放进泥浆就沉底了,当场就被揪出来整改。
2.3循环系统:让泥浆“活”起来
早期泥浆池就是俩大土坑,泥浆越用越脏,最后只能全倒掉。现在我们做“三级循环”:抓斗出渣先过振动筛(筛掉5mm以上石子),再进沉淀池(分三格,每格沉淀30分钟),最后用旋流器(分离20μm以下颗粒)。去年在20m深的槽段施工,泥浆循环系统让废浆量从每天80m3降到30m3,光是处理废浆的钱就省了十几万。我常跟工人说:“泥浆不是‘消耗品’,是‘循环资源’,把池子收拾干净,比多买两车膨润土划算。”
三、成槽:从“野蛮开挖”到“精准雕刻”,细节决定效率
成槽是地下连续墙的“主戏”,但不是“傻挖”。我见过最惨的情况:成槽机手为了赶进度,2小时挖完12m深的槽段,结果槽壁垂直度偏差3‰(标准1‰),钢筋笼下不去,最后用铣槽机修了3天。现在我们的成槽流程,每个动作都有“优化密码”。
3.1设备选型:“大”不一定“好”,“对”才是关键
以前总觉得“抓斗越大越快”,结果在岩层场地用6m宽的重型抓斗,一天只能挖2m深,还总卡斗。现在我们按“地层选设备”:软土、砂层用液压抓斗(6m宽,效率高);岩层、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