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性混凝土梁钢筋穿筋施工工艺要点.docxVIP

劲性混凝土梁钢筋穿筋施工工艺要点.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劲性混凝土梁钢筋穿筋施工工艺要点

干了十几年的结构施工,最让人操心的就是劲性混凝土梁的钢筋穿筋。这种“钢骨+钢筋+混凝土”的复合结构,既能发挥型钢的抗拉优势,又能利用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是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的“顶梁柱”。可要说施工难点,钢筋穿筋绝对排前三——密密麻麻的箍筋要绕过型钢腹板,几十根纵筋得精准穿过翼缘上的预留孔,稍有偏差就得返工。今天就咱干这行的经验,好好唠唠这穿筋工艺的门道。

一、穿筋前的“地基”:施工准备要做透

行话讲“不打无准备之仗”,穿筋前的准备工作就像盖楼打地基,基础不牢后面全是麻烦。我见过最离谱的现场,工人拉着钢筋就要往型钢里塞,结果预留孔位置不对,钢筋弯了三回,工期耽误半个月。所以这准备工作,得从三个层面下功夫。

1.1深化设计是“导航图”

设计院出的图纸是“宏观路线”,但到了现场得细化成“导航详图”。特别是型钢与钢筋的位置关系,必须逐个节点核对。举个例子,某项目主梁型钢腹板厚20mm,设计箍筋间距100mm,可图纸上没标腹板加劲板的位置。咱们技术组拿BIM模型一碰撞,发现加劲板刚好卡在箍筋加密区,按原图施工的话,箍筋要么被加劲板挡住,要么得强行弯折,受力性能肯定受影响。后来和设计沟通,把加劲板往两侧挪了50mm,这才给箍筋腾出了空间。

这里有个关键:深化设计时要重点关注三个“冲突高发区”——型钢翼缘与纵筋的穿孔位置、腹板加劲板与箍筋的平面交叉、梁端节点处型钢与柱筋的空间重叠。每个冲突点都要出“局部大样图”,标清楚钢筋弯折角度、穿孔直径(一般比钢筋直径大2-3mm)、避让路径,甚至要明确是“先穿纵筋还是先绑箍筋”这样的施工顺序。

1.2材料与工具是“武器库”

材料检验可不能走过场。型钢得查焊缝质量——之前有批H型钢,翼缘和腹板的角焊缝有气孔,工人没注意,结果穿筋时一受力,焊缝直接开裂;钢筋要验直径偏差,我碰到过某批三级钢实际直径比标注小1mm,穿翼缘孔倒是轻松了,可锚固长度不够,最后只能补焊加强。还有套筒和直螺纹接头,必须做工艺检验,现场拿扭矩扳手一拧,力矩不够的直接退场。

工具准备更得“量身定制”。常规钢筋钩、撬棍肯定要,但穿大直径纵筋(比如32mm)时,得用自制的“长柄导筋器”——一根3米长的钢筋弯成L形,前端套上橡胶保护套,能从型钢另一侧钩住钢筋头,配合卷扬机慢慢拉,比人工硬抬省力还精准。遇到箍筋与加劲板“贴脸”的情况,得用“偏心套筒扳手”,普通扳手伸不进去,这种带弯头的工具能卡在箍筋转角处,确保绑扎牢固。

1.3交底与演练是“预演课”

技术交底不是读文件,得蹲在现场拿实物讲。我带的班组,每次穿筋前都要把1:1的节点模型摆出来——用废型钢焊个梁段,把钢筋按图纸位置穿进去,现场演示“先穿底筋再穿面筋”“箍筋从左侧往右侧逐格绑扎”的顺序。去年有个新来的小工,交底时没听明白,把梁顶通长筋和支座负筋顺序搞反了,结果负筋被型钢加劲板挡住,最后只能割开加劲板重新穿,损失了两千多块。

演练更要“真刀真枪”。选一个典型梁段(比如梁柱节点处的劲性梁),让工人按深化图操作,过程中卡时间、查偏差。我记得有次演练,发现箍筋绑扎速度慢,原来是工人习惯用20号铁丝,可劲性梁箍筋间距小,换成18号铁丝(更硬挺)后,绑扎效率提升了30%。这种实战演练,能把图纸上的“应该”变成工人手里的“本能”。

二、穿筋中的“绣花功”:关键工序要做细

准备工作再充分,到了实际穿筋还是得“眼到、手到、心到”。这活就像绣十字绣,每一针都得对准位置,稍有偏差整幅图就乱了。咱们分四个步骤来说,每个步骤都有“血泪经验”。

2.1型钢定位是“定盘星”

型钢安装偏差超过5mm,后面穿筋基本得“抓瞎”。我见过最惨的,型钢腹板中心偏移了8mm,结果原本对称的箍筋孔,一边能轻松穿过,另一边得把钢筋弯成“虾米腰”。所以型钢定位必须“三检三核”:先测轴线位置,用全站仪打四个角点,偏差控制在3mm内;再测标高,特别是梁端与柱连接的牛腿位置,标高误差不能超过2mm;最后测垂直度,用线坠配合激光水平仪,腹板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1000。

定位完成后,要在型钢翼缘上弹“钢筋定位线”。比如梁底纵筋有6根,间距200mm,就在下翼缘上用石笔标出每根钢筋的中心位置,再用冲子打标记。这相当于给钢筋穿筋画了“跑道线”,工人一眼就能看清该往哪穿。

2.2箍筋绑扎是“骨架网”

箍筋是钢筋骨架的“脊梁”,但在劲性梁里,它得“绕着型钢走”。绑扎顺序很关键——我带的班组习惯“先绑两侧,后封中间”:先把梁两侧的箍筋(避开型钢腹板加劲板的位置)套在已穿好的纵筋上,用22号铁丝临时固定;等中间区域的纵筋穿完后,再把中间的箍筋逐个穿过腹板的预留槽口,和两侧箍筋绑扎成整体。这样做能避免“先绑中间后穿纵筋”时的卡阻问题。

绑扎质量得“看三点”:一是箍筋间距,用定制的“卡距尺”(刻度按设计间距标注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